[实用新型]发动机进气端盖有效
申请号: | 202121270415.2 | 申请日: | 2021-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533491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发明(设计)人: | 唐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襄阳唐福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9/14 | 分类号: | F16L9/14;F16L23/00;F16L57/02;F16L55/02;F16L57/06;F16L58/10;F16F15/08 |
代理公司: | 武汉蓝宝石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42 | 代理人: | 廉海涛 |
地址: | 441500 湖北省襄阳***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进气端盖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进气端盖,包括外管和内管,所述外管的外侧喷涂有耐腐蚀层,所述耐腐蚀层包括耐腐蚀内层和耐腐蚀外层,所述外管的外侧喷涂有耐腐蚀内层,所述耐腐蚀内层的外侧喷涂有耐腐蚀外层,所述耐腐蚀外层的外侧喷涂有耐磨层,所述外管和内管相向的一侧设置有加强机构,本实用新型提供发动机进气端盖,通过弹簧、连接板和减震垫的配合,当外界物体与外管接触时,连接板将压板进行均匀分散,对外管进行缓冲,增加了内管的抗压性能和强度,通过耐腐蚀内层和耐腐蚀外层的配合,提高了外管的耐腐蚀性能,当腐蚀性液体接触外管时,对外管进行保护,通过耐磨层的配合,提高了外管的耐磨性能,防止外管的表面与其他物体接触造成磨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端盖。
背景技术
发动机进气端盖是安装在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进气口上与供气装置连接的部件,传统发动机进气端盖只是起到连接的作用,功能性较为单一,在于外接腐蚀性液体接触时,无法防止端盖腐蚀,同时端盖的耐磨性能差,端盖的强度低,导致端盖与容易与外接物体撞击导致损坏,导致使用者对端盖的维修费用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发动机进气端盖,通过弹簧、连接板和减震垫的配合,当外界物体与外管接触时,连接板将压板进行均匀分散,对外管进行缓冲,增加了内管的抗压性能和强度,通过耐腐蚀内层和耐腐蚀外层的配合,提高了外管的耐腐蚀性能,当腐蚀性液体接触外管时,对外管进行保护,通过耐磨层的配合,提高了外管的耐磨性能,防止外管的表面与其他物体接触造成磨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发动机进气端盖,包括外管和内管,所述外管的外侧喷涂有耐腐蚀层,所述耐腐蚀层包括耐腐蚀内层和耐腐蚀外层,所述外管的外侧喷涂有耐腐蚀内层,所述耐腐蚀内层的外侧喷涂有耐腐蚀外层,所述耐腐蚀外层的外侧喷涂有耐磨层,所述外管和内管相向的一侧设置有加强机构,所述外管的表面从左至右均依次一体成型有法兰盘。
所述加强机构包括弹簧、连接板和减震垫,所述外管的内腔均轴向栓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内侧栓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内侧与内管的表面栓接,所述外管的内腔均轴向活动连接有减震垫,所述减震垫的内侧与内管的表面粘结,所述减震垫与连接板相互交错分布。
所述耐腐蚀内层的材质为过氯乙烯漆,所述耐腐蚀外层的材质为环氧树脂涂料。
所述耐磨层的材质为酚醛树脂,所述内管的右侧嵌设有金属丝。
所述外管的正面和背面从上至下均依次栓接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数量至少为四个,所述外管的正面和背面从左至右均依次粘结有橡胶块。
所述耐腐蚀内层和耐腐蚀外层的厚度范围介于20um-30um,所述耐磨层的厚度范围介于25um-40u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弹簧、连接板和减震垫的配合,当外界物体与外管接触时,连接板将压板进行均匀分散,对外管进行缓冲,增加了内管的抗压性能和强度,通过耐腐蚀内层和耐腐蚀外层的配合,提高了外管的耐腐蚀性能,当腐蚀性液体接触外管时,对外管进行保护,通过耐磨层的配合,提高了外管的耐磨性能,防止外管的表面与其他物体接触造成磨损,解决了传统发动机进气端盖功能性单一的问题。
2.通过耐腐蚀内层的材质为过氯乙烯漆和耐腐蚀外层的材质为环氧树脂涂料,提高了外管的耐腐蚀性能,对外管进行保护,防止外管被腐蚀损坏,导致外管无法使用,造成使用者的成本增加,通过耐磨层的材质为酚醛树脂,极大的提高了外管的耐磨性能,防止外管表面被划伤损坏,通过金属丝的配合,提高了内管的强度,通过加强筋的配合,提高了外管的强度,通过橡胶块的配合,当外接物体与外管接触时,对外管进行初步缓冲,通过耐腐蚀内层和耐腐蚀外层的厚度范围介于20um-30um和耐磨层的厚度范围介于25um-40um,降低了耐腐蚀层和耐磨层的厚度,降低了使用者的使用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襄阳唐福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襄阳唐福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2704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轴承双定位用隔套
- 下一篇:一种接触稳定的电池连接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