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烟气再循环降低NOx排放的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1152604.X | 申请日: | 2021-05-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84080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3 |
| 发明(设计)人: | 王洪军;连海峰;蔡丽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连通设备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3D14/02 | 分类号: | F23D14/02;F23D14/62;F23D14/66;F23D14/46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鲁勇杰 |
| 地址: | 315200 浙江省宁波市镇***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烟气 再循环 降低 nox 排放 装置 | ||
本申请涉及一种烟气再循环降低NOx排放的装置,涉及火焰加热炉的领域,其包括辐射室和对流室,所述辐射室下设有燃烧器,所述对流室与辐射室互相连通,还包括烟气循环组件,所述烟气循环组件包括吸烟管、循环风机、送烟总管和若干送烟支管,所述吸烟管的一端设于辐射室的出口处且与辐射室互相连通,所述循环风机的进风口与吸烟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送烟总管和循环风机的出风口连通,若干所述送烟支管均与送烟总管互相连通,所述送烟支管远离送烟总管的一端与燃烧器连通。改善了在燃烧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大量NOx直接从引风机内排出,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本申请具有结构简单、不影响火焰加热炉热效率、不改变辐射室与对流室热量分配比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火焰加热炉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烟气再循环降低NOx排放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火焰加热炉普遍采用低NOx燃烧器配合底部燃烧器的蒸汽喷枪技术,通过降低蒸汽的喷射来达到降低底部燃烧器火焰中心的温度,然后抑制了热力型NOx的产生,从而实现加热炉在正常操作、烧焦、热备等工况下NOx的达标排放。
相关技术中,参照图8,一种火焰加热炉,包括辐射室1和对流室2,所述辐射室1内安装有燃烧器11,以进行加热。所述辐射室1内安装有辐射炉管,所述对流室2与辐射室1互相连通,对流室2的上侧安装有引风机21,使得辐射室1流至对流室2内烟气受到引风机21的作用从对流室2的上侧排出。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燃烧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NOx,直接从引风机内排出,造成环境污染,尚有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改善在燃烧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NOx,直接从引风机内排出,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烟气再循环降低NOx排放的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烟气再循环降低NOx排放的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烟气再循环降低NOx排放的装置,包括辐射室、排气连接管和对流室,所述辐射室下设有燃烧器,所述对流室与辐射室互相连通,还包括烟气循环组件,所述烟气循环组件包括吸烟管、循环风机、送烟总管和若干送烟支管,所述吸烟管的一端设于辐射室的出口处且与辐射室互相连通,所述循环风机的进风口与吸烟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送烟总管和循环风机的出风口连通,若干所述送烟支管均与送烟总管互相连通,所述送烟支管远离送烟总管的一端与燃烧器连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含氧量非常低的高温烟气,通过烟气再循环系统,使高温烟气与新鲜空气混合,混合后助燃空气的氧含量得到降低,从而能降低辐射室燃烧强度和火焰温度,燃烧产生的NOx得到明显的降低。同时由于从辐射室出口处吸出的高温烟气全部回到辐射室中,热量未受损失,且进入对流室的烟气量与未加烟气再循环系统时的量相同,因此不会改变辐射室与对流室的热量分配比,火焰加热炉的热效率也不会降低。
可选的,所述吸烟管上设有第一空气吸入管,所述第一空气吸入管与吸烟管互相连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空气吸入管的设置,将刚吸出的高温烟气与新鲜空气混合,降低吸烟管内的烟气温度,使得后续烟气循环组件中的管道无需较高的材料等级,降低了后续管道的造价,降低了生产成本。
可选的,所述送烟总管上设有第二空气吸入管,所述第二空气吸入管与吸烟管互相连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空气吸入管的设于送烟总管上,使得循环风机只需要将送烟总管内的烟气进行输送即可,进入送烟总管的空气和烟气可以依靠炉膛负压吸入辐射室内参与燃烧,降低了循环风机的功率,节约了生产成本,配合第一空气吸入管综合使用,可以降低整个烟气循环组件的造价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连通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宁波连通设备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15260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