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配电电缆附件界面压力测试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828460.9 | 申请日: | 2021-04-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17829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 发明(设计)人: | 冯宾;朱闻博;侯帅;傅明利;惠宝军;张逸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L5/00 | 分类号: | G01L5/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麦小婵;郝传鑫 |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科***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配电 电缆附件 界面 压力 测试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附件检测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配电电缆附件界面压力测试装置,包括含有电缆附件的径向厚度与界面压力对应数据的数据采集控制器和附件支撑架,所述附件支撑架的两侧分别设有位置相对应的测距传感器,所述附件支撑架与所述测距传感器之间形成附件测距腔,所述测距传感器发出的测距光线穿过所述附件测距腔对接,两个所述测距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数据采集控器连接。本实用新型的配电电缆附件界面压力测试装置,能应用于实际运行电缆、适用范围广和测试数据准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附件检测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配电电缆附件界面压力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对电力需求越来越大,使得配电网的规模也在日益增加。一般情况下,配电网的输电线路是由若干段电缆通过电缆附件联接组成。电缆附件作为输电系统的重要环节,其电气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电缆附件和电缆本体之间的界面压力。然而电缆附件也是输电系统中较薄弱的部分,特别是在接头位置容易受到电热老化的影响,使得界面压力减小,从而发生沿面放电现象。因此,准确测量电缆附件与电缆本体间的界面压力对配电电缆安全可靠地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电缆附件界面压力测试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申请号为201820967811.2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高压电缆附件界面压力的实时测量装置”,通过向电缆附件中内置压阻薄膜传感器获得附件的界面压力,该方法测量结果准确,但需要预先将传感器植入电缆附件内,无法应用到实际运行电缆中。申请号为201811537041.9的专利申请公开了“橡胶预制件与电缆绝缘界面压力的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将橡胶预制件套在有孔口的测试导杆上,当通过测试导杆注入的氮气气压大于进气孔处附件的抱紧力时,便可得到界面压力,该方法操作空间大、适用附件等级范围广,但是模型与实际电缆接头形式不符,测试数据难以验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应用于实际运行电缆、适用范围广和测试数据准确的配电电缆附件界面压力测试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配电电缆附件界面压力测试装置及方法,包括含有电缆附件的径向厚度与界面压力对应数据的数据采集控制器和附件支撑架,所述附件支撑架的两侧分别设有位置相对应的测距传感器,所述附件支撑架与所述测距传感器之间形成附件测距腔,所述测距传感器发出的测距光线穿过所述附件测距腔对接,两个所述测距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数据采集控器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包括底部第一导轨和底部第二导轨,底部第一导轨和底部第二导轨分别滑动安装有所述测距传感器,所述附件支撑架位于两个所述测距传感器之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底部第一导轨和所述底部第二导轨与其所对应的所述测距传感器之间设置有高度可调节的传感器支撑架。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传感器支撑架包括高度调节杆和传感器放置槽,所述高度调节杆包括高度第一调节杆和高度第二调节杆,所述高度第一调节杆与所述第二调节杆同轴安装,所述高度第一调节杆滑动插入安装于所述高度第二调节杆,所述高度第一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底部第一导轨或底部第二导轨连接,或,所述高度第一调节杆的一端与底部第二导轨连接,所述高度第一调节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高度第二调节杆的一端连接,第二调节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传感器放置槽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包括支撑第一导轨和支撑第二导轨,所述支撑第一导轨的两端分别滑动安装于所述底部第一导轨和所述底部第二导轨的一端,所述支撑第二导轨的两端分别滑动安装于所述底部第一导轨和所述底部第二导轨的另一端,所述附件支撑架分别安装于所述支撑第一导轨和所述支撑第二导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附件支撑架包括附件第一支撑架和附件第二支撑架,所述附件第一支撑架滑动安装于所述支撑第一导轨,所述附件第二支撑架滑动安装于所述支撑第二导轨,所述附件第一支撑架与所述附件第二支撑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82846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