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防治农田面源污染的新型生态沟渠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592620.4 | 申请日: | 2021-03-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25024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 发明(设计)人: | 田欣;邴海健;祝贺;吴艳宏;刘广龙;王昌全;林超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 代理公司: | 成都极刻智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310 | 代理人: | 宋江 |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防治 农田 污染 新型 生态 沟渠 系统 | ||
本申请提供的用于防治农田面源污染的新型生态沟渠系统,涉及农田面源污染防治技术领域。在本申请中,新型生态沟渠系统包括毛渠‑沉塘结构、第一硬化沟渠结构、多个目标水生植物物体和目标吸附填充材料。毛渠‑沉塘结构与目标农田连通。第一硬化沟渠结构与毛渠‑沉塘结构通过第一阀门可连通设置。多个目标水生植物物体分别设置于毛渠‑沉塘结构和第一硬化沟渠结构,用于吸收流经该毛渠‑沉塘结构和该第一硬化沟渠结构的水流中的富营养化物质。目标吸附填充材料设置于第一硬化沟渠结构,用于吸收流经该第一硬化沟渠结构的水流中的富营养化物质。基于上述设置,可以改善现有农田面源污染防治技术中存在的防治效果较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农田面源污染防治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防治农田面源污染的新型生态沟渠系统。
背景技术
农业面源污染(R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是指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中,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如农田中的土粒、氮素、磷素、农药、重金属、农村禽畜粪便与生活垃圾等有机或无机物质,从非特定的地域,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使大量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如河流、湖泊、水库、海湾等,从而引起的污染)已成为农田土壤和水体的重要污染源,因此,运用生态沟渠控制技术在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头原位处理以减少水体中富营养化物质(如氮、磷等)含量,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农田沟渠是农业面源污染物随农业污水排入下游河流、湖泊的通道,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沟渠则是在原有沟渠基础上构建的具有湿地性质的新型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措施,通过对沟渠进行合理配置,可以增强生态沟渠对富营养化物质的拦截能力,同时,可以增加生态沟渠的水质净化能力。
但是,经发明人研究发现,在现有的农田面源污染防治技术中,存在着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效果较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防治农田面源污染的新型生态沟渠系统,以改善现有农田面源污染防治技术中存在的防治效果较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防治农田面源污染的新型生态沟渠系统,包括:
毛渠-沉塘结构,该毛渠-沉塘结构与目标农田连通;
第一硬化沟渠结构,该第一硬化沟渠结构与所述毛渠-沉塘结构通过第一阀门可连通设置,其中,该第一阀门用于控制所述目标农田流出至该毛渠-沉塘结构的水流是否流至该第一硬化沟渠结构;
多个目标水生植物物体,该多个目标水生植物物体分别设置于所述毛渠-沉塘结构和所述第一硬化沟渠结构,用于吸收流经该毛渠-沉塘结构和该第一硬化沟渠结构的水流中的富营养化物质;
目标吸附填充材料,该目标吸附填充材料设置于所述第一硬化沟渠结构,用于吸收流经该第一硬化沟渠结构的水流中的富营养化物质。
在本申请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用于防治农田面源污染的新型生态沟渠系统中,所述目标水生植物物体包括美人蕉、野生风车草和狐尾藻。
在本申请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用于防治农田面源污染的新型生态沟渠系统中,所述目标吸附填充材料包括颗粒状的油菜秸秆生物炭;
其中,所述油菜秸秆生物炭的粒径为0.2-0.5mm。
在本申请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用于防治农田面源污染的新型生态沟渠系统中,所述油菜秸秆生物炭设置于尼龙网袋内,该尼龙网袋设置于所述第一硬化沟渠结构中在第一方向上的末端;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硬化沟渠结构中水流的方向。
在本申请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用于防治农田面源污染的新型生态沟渠系统中,所述尼龙网袋的长度为700mm、宽度为480mm、孔径为0.12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59262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