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麦类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收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0574282.1 | 申请日: | 2021-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499154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发明(设计)人: | 范洁茹;张美惠;刘伟;周益林;王柳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M1/26 | 分类号: | C12M1/26;C12M1/12;C12M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惟诚致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6 | 代理人: | 王慧凤;吕品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白粉 病菌 分生孢子 收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的麦类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收集装置,包括空心管、第一楔形管以及锥口管,空心管的一端连接真空泵,空心管的另一端可拆卸地连接第一楔形管的一端,第一楔形管的另一端连接锥口管的接口端,锥口管的吸口端为锥形,第一楔形管与锥口管之间设置有第一尼龙过滤网膜。本实用新型的麦类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收集装置操作简便,成本低,适用于小麦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的收集,包括菌株分离纯化时分生孢子的单孢堆收集,病原菌生物学测定,包括杀菌剂敏感性测定、温度敏感性测定、生理小种测定、毒性测定等,以及核酸、蛋白提取等工作所需的病原菌分生孢子的小量到大量收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病原菌研究设备,主要涉及一种麦类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麦类白粉病是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等禾谷类作物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作物被白粉病菌侵染后,会造成叶片早枯,分蘖数和穗粒数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发病越早,对产量的影响越大。一般麦类白粉病可引起的产量损失为5-45%,重病田可高达50%以上。麦类作物整个生育期均可被白粉病菌侵染,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发病初期,病部出现分散的白色霉点,逐步扩大合并为长椭圆形的较大霉斑,严重时可覆盖叶片大部分,甚至全部,病部表面附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即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
麦类白粉病菌是一种典型的专性寄生真菌,只能在活的寄主组织上生长发育,不能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其侵染过程由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附着胞膨大并在顶端形成侵染钉,侵入寄主的表皮细胞,形成吸器,吸取寄主养分。初生吸器形成后,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并扩展,在菌丝中心产生分生孢子梗,顶端生成成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由气流传播形成再侵染。由于麦类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是该病害侵染和繁殖的唯一接种体,因此,在研究麦类白粉病菌的生理小种、毒性、杀菌剂敏感性、温度敏感性,以及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时,都需要对病原菌的唯一接种体,分生孢子进行分离、纯化和收集。
目前菌株的单病斑分离采用剪单孢堆的方法,即挑取病斑少的发病叶片,剪取仅含有一个单孢堆的叶段,吹接法接种到盆栽的一叶一心小麦苗上,待小麦叶片再长出单孢堆,再次剪单孢堆后,重复分离两次,再进行扩繁,以获得纯化的小麦白粉病菌菌株。但是,剪单孢堆操作十分繁琐、复杂,还非常耗时。目前,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收集的方法主要采用离体叶段培养法来获得大量的分生孢子,其主要步骤是将保存在活体植株上的病原菌通过抖接法接种到盆栽的一叶一心期小麦苗上,待小麦叶片出现侵染点时,剪下叶段放置在含有60mg/L苯骈咪唑的水琼脂培养基上,18℃,16/8小时光暗交替培养,待叶片上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将培养皿倒置于硫酸纸上,轻敲培养皿边缘,以获得大量分生孢子,但是,此种方法操作步骤多,耗时,耗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简便的麦类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收集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麦类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收集装置,包括空心管、第一楔形管以及锥口管,所述空心管的一端连接真空泵,所述空心管的另一端可拆卸地连接第一楔形管的一端,所述第一楔形管的另一端连接锥口管的接口端,所述锥口管的吸口端为锥形,所述第一楔形管与锥口管之间设置有第一尼龙过滤网膜。
本实用新型的麦类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收集装置,其中,还包括第二楔形管,所述空心管的另一端与第二楔形管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楔形管的另一端与第一楔形管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楔形管与第一楔形管之间设置有第二尼龙过滤网膜。
本实用新型的麦类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收集装置,其中,第一楔形管、第二楔形管和锥口管连接在一起的总长度不低于18cm。
本实用新型的麦类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收集装置,其中,第一尼龙过滤网膜与第二尼龙过滤网膜上小孔的孔径为6.5微米。
本实用新型的麦类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收集装置,其中,锥口管的吸口端的管口直径为2-4mm,锥口管的容量是5毫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57428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环形互感器芯子内径控制的模具
- 下一篇:一种鼻部患者冷热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