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负极结构及电池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378653.9 | 申请日: | 2021-02-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58891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 发明(设计)人: | 张五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4/66 | 分类号: | H01M4/66;H01M50/46;H01M10/0525 |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严诚 |
| 地址: | 201400 上海市奉***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负极 结构 电池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负极结构及电池,涉及电池技术领域。该新型负极结构,其包括膜体。膜体上开设有吸附通道,且吸附通道的内壁上设有金属吸附层,金属吸附层用于吸附锂离子。该新型负极结构及电池均具有充电容量较大,且充放电能力较强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型负极结构及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电网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锂电池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上述领域中。但是,现有的锂电池负极的碳呈层状结构,其上有很多微孔,到达负极的锂离子就嵌入到碳层的微孔中,但其嵌入的锂离子的数量有限,限制了充电容量。
有鉴于此,研发设计出一种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新型负极结构及电池显得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负极机构及电池,其均具有充电容量较大,且充放电能力较强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负极结构,其包括膜体;
所述膜体上开设有吸附通道,且所述吸附通道的内壁上设有金属吸附层,所述金属吸附层用于吸附锂离子。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金属吸附层和所述吸附通道的开口之间具有间隔。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吸附通道贯穿所述膜体。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膜体包括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所述第一隔膜上贯穿设置有第一隔膜通道,所述第二隔膜上贯穿设置有第二隔膜通道,所述第一隔膜和所述第二隔膜贴合,且所述第一隔膜通道和所述第二隔膜通道连通,以共同形成所述吸附通道;
部分所述金属吸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隔膜通道上靠近所述第二隔膜通道的内壁上,部分所述金属吸附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隔膜通道上靠近所述第一隔膜通道的内壁上。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隔膜通道包括相互连通第一吸附段和第一吸附凹槽,所述第二隔膜通道包括相互连通第二吸附段和第二吸附凹槽,所述第一吸附凹槽位于所述第一隔膜上靠近所述第二隔膜的侧面,所述第二吸附凹槽位于所述第二隔膜上靠近所述第一隔膜的侧面;
所述第一吸附凹槽的开口与所述第二吸附凹槽的开口相对应,以使所述第一隔膜通道、所述第一吸附凹槽、所述第二隔膜通道及所述第二吸附凹槽共同形成所述吸附通道,且所述金属吸附层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吸附凹槽的内壁和所述第二吸附凹槽的内壁。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吸附凹槽的侧壁偏向所述第二吸附凹槽倾斜设置,所述第二吸附凹槽的侧壁偏向所述第一吸附凹槽倾斜设置。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吸附凹槽沿所述第一隔膜上所述第一吸附凹槽所在的侧面延伸,所述第一吸附段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吸附段依次沿所述第一吸附凹槽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列设置,且均延伸至所述第一吸附凹槽的底壁,以与所述第一吸附凹槽连通。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吸附凹槽的数量为多条,且多条所述第一吸附凹槽依次间隔排列设置,一条所述第一吸附凹槽与多个所述第一吸附段连通。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新型负极结构包括多个所述膜体,多个所述膜体层叠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膜体各自的所述吸附通道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3786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收银设备
- 下一篇:一种滚筒式会计专用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