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空转换装置及轨道车辆制动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0358986.5 | 申请日: | 2021-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6761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魏灿刚;石喆文;李从元;赵庆刚;刘德才;郭宗斌;刘同新;吴学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青岛思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H11/06 | 分类号: | B61H11/06;B61H11/10;B61H13/00;B60T15/02 |
代理公司: | 青岛清泰联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56 | 代理人: | 徐艳艳 |
地址: | 26603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换 装置 轨道 车辆 制动 控制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空转换装置及轨道车辆制动控制装置。所述电空转换装置包括通过管路依次串接的第一流量控制阀、充气电磁阀、第二流量控制阀和排气电磁阀;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通过管路与制动储风缸的出风口连接,充气电磁阀和第二流量控制阀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连接至制动管的预控压力出口;所述排气电磁阀的排气口与大气相连通。该电空转换装置通过在充气电磁阀和排气电磁阀前对应设置有可调整流量大小的第一流量控制阀和第二流量控制阀,从而在制动时降低充气电磁阀和排气电磁阀的动作次数,提高制动预控压力的精度,使制动缸压力施加更平顺,实现冲动限制功能,有利于提高乘客的舒适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车辆的制动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空转换装置及轨道车辆制动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制动控制装置是轨道车辆制动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其主要作用是接收微机制动控制单元的指令进行工作,通过控制的充气电磁阀和排气电磁阀或紧急阀转换为相应的预控压力,进而控制中继阀产生制动缸的控制压力,控制基础制动装置进行制动的施加和缓解。
制动控制装置的性能决定着制动控制系统能否准确、稳定、可靠地实现制动力的控制,对轨道车辆运行的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有轨道车辆的制动控制装置以下不足:
第一,制动缸压力冲击大,波动频繁,精细调整能力弱。制动控制单元控制的制动缸压力能够符合在目标值偏差范围内的要求,但是波动较大,导致制动施加时压力冲击大,影响制动缸压力稳定性和列车制动冲击率。
第二,现有远程缓解功能易引发制动系统故障时无法导向安全的风险,一旦中继阀、空重车调整阀、紧急制动阀的某一个或几个存在故障,将导致预控压力不能排放或不能完全排放,则引起列车故障时制动系统无法实现远程缓解导向安全的功能。
第三,电空转换装置上的充气电磁阀和排气电磁阀动作次数多、寿命低,维护成本高;充气电磁阀受到高压空气频繁冲击造成疲劳,且随着使用时间延长,杂质逐渐增多,极易因杂质摩擦导致卡滞或加快老化。
第四,现有制动控制装置采用双制动缸压力传感器冗余设计,且在远程缓解阀后增加压力传感器监测是否真正实现缓解功能,导致压力传感器数量过多,增加了故障频率和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制动控制装置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电空转换装置及轨道车辆制动控制装置。所述制动控制装置能够降低充气电磁阀和排气电磁阀的动作次数,方便电磁阀进行精确调压,减弱调压时的风压波动,提高制动预控压力的精度,且能够实现车辆故障时远程缓解导向安全的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电空转换装置,包括通过管路依次串接的第一流量控制阀、充气电磁阀、第二流量控制阀和排气电磁阀;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通过管路与制动储风缸的出风口连接,充气电磁阀和第二流量控制阀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连接至制动管的预控压力出口;所述排气电磁阀的排气口与大气相连通。通过设置第一流量控制阀和第二流量控制阀,限制了充气电磁阀和排气电磁阀每次动作打开和关闭时的压缩空气流量,方便进行精准调压,同时减弱调压时风压的波动,提高制动预控压力的精度,使制动缸压力施加更平顺,实现冲动限制功能,有利于提高乘客的舒适度。
优选的是,还包括减压阀,所述减压阀设置在制动储风缸与第一流量控制阀之间的管路上。减压阀对第一流量控制阀和充气电磁阀进气口压力进行调整,降低进气口压力对其长期的疲劳强度,提高阀体寿命。
优选的是,还包括过滤器,所述过滤器设置在制动储风缸的出风口处。过滤器对制动储风缸输出的压缩空气进行过滤,避免电空转换装置内各阀体因杂质摩擦导致卡滞或加快老化的现象,提高装置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是,所述电空转换装置进一步包括排气消音堵,所述排气消音堵安装在排气电磁阀的排气口上。排气消音堵在实现基础排气功能的同时,降低了制动过程中排气电磁阀快速排风时造成的噪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制动控制装置,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青岛思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青岛思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3589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