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使用液氨推进的船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327432.9 | 申请日: | 2021-02-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46830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 发明(设计)人: | 片成荣;张义明;关英华;彭贵胜;嵇智勇;李达;包岩;吴楠;赵贵军;林树良;刘竹风;王笑虹;王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3B11/04 | 分类号: | B63B11/04;B63H21/14 |
| 代理公司: | 大连格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238 | 代理人: | 刘琦 |
| 地址: | 116021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使用 推进 | ||
一种使用液氨推进的船,有集装箱船或油船或散货船或矿砂船或化学品船,有液氨存储舱和液氨燃料处理设备间,液氨存储舱通过第一液氨供给管路与液氨燃料处理设备间相连通,液氨燃料处理设备间通过第二液氨供给管路将液氨送到液氨燃料发动机内燃烧,燃烧后剩下的液氨燃料通过液氨回流管路输送回液氨燃料处理设备间内。本发明的这种使用液氨燃料推进的船,可根据不同类型的船,采用不同的设置结构,采用液氨作为船用推进燃料,满足船舶尾气零碳排放要求,同时结合不同液氨舱形式,本发明适用于不同船型,设计合理,具有很好的船型适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工程建造及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使用液氨作为燃料的集装箱船。
背景技术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加剧,导致世界各地极端气候现象及自然灾害频发,其罪魁祸首为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在船舶航运领域,IMO国际海事组织也制定了最新的关于碳排放减排目标:与2008年值相比,到2030年国际海运的碳排放量至少平均降低40%,到2050年降低70%。随着时间推移,该指标对船舶设计、船舶配套设备、新能源技术应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德国曼集团正研发一种可燃烧液氨燃料的双燃料低速主机,使用70bar压力的液体氨燃料喷入气缸燃烧,且燃料温度需控制在45±10℃范围。该机型的船舶应用,可实现船舶主机推进系统的“零碳”排放,极具环保价值。
目前大型远洋船舶按照货物用途分为集装箱船/油船/散货船/矿砂船/化学品船/运输船等船型,采用液氨作为船用燃料,其燃烧产物为氮气和水,船舶尾气排放中不含有二氧化碳,可以达到IMO海事组织的减排目标。
不同船型若采用液氨用作推进燃料,需根据不同船型的特点,解决液氨燃料存储、燃料处理及燃料管线如何布置等问题,以尽可能减小液氨用作燃料后对船舶的影响。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液氨燃料推进的船,其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使用液氨燃料推进的船,有集装箱船或油船或散货船或矿砂船或化学品船,有液氨存储舱和液氨燃料处理设备间,液氨存储舱通过第一液氨供给管路与液氨燃料处理设备间相连通,液氨燃料处理设备间通过第二液氨供给管路将液氨送到液氨燃料发动机内燃烧,燃烧后剩下的液氨燃料通过液氨回流管路输送回液氨燃料处理设备间内。
液氨存储舱内设置有液氨低压泵,液氨燃料处理设备间内设置有液氨缓冲罐,液氨低压泵通过第一液氨供给管路相连通,液氨缓冲罐通过管路依次与液氨高压泵、液氨加热器、液氨滤器、供给阀组相连接,供给阀组通过第二液氨供给管路与液氨燃料发动机进口相连接,液氨燃料发动机出口通过液氨回流管路与回流阀组相连接,回流阀组通过管路依次与液氨收集罐、液氨缓冲罐连接,形成闭合回路;或者回流阀组通过管路与液氨缓冲罐相连接,形成闭合回路。
上述一种使用液氨燃料推进的船,更进一步地,液氨燃料发动机、液氨燃料处理设备间设置在机舱内,液氨存储舱设置在集装箱船带有的前岛楼子底部,第一液氨供给管路经船底部管道通往液氨燃料处理设备间,第一液氨供给管路、第二液氨供给管路、液氨回流管路均采用双壁管。
上述一种使用液氨燃料推进的船,更进一步地,液氨燃料发动机、液氨燃料处理设备间设置在机舱内,所述液氨存储舱设置在甲板下方货舱区域内、靠近机舱处,第一液氨供给管路穿过舱壁通往液氨燃料处理设备间,第一液氨供给管路、第二液氨供给管路、液氨回流管路均采用双壁管。将液氨燃料处理设备间设置在机舱内,可以缩短与氨燃料发动机的距离,进而缩短第二液氨供给管路和液氨回流管路的长度,将大大减小液氨收集罐和液氨缓冲罐的容积尺寸,同时缩短第二液氨供给管路的长度,有利于液氨燃料供给压力、温度、流量的精确调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3274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