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溶胶生成装置以及红外加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20135774.0 | 申请日: | 2021-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6147253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发明(设计)人: | 齐申;雷宝灵;徐中立;李永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4F40/46 | 分类号: | A24F40/46;H05B3/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4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溶胶 生成 装置 以及 红外 加热器 | ||
1.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用于接收气溶胶形成基质的腔室、红外加热器以及向所述红外加热器提供电力的电芯;
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加热器包括:
碳材料发热体,自第一端纵向延伸至第二端,所述第一端配置为可插入到接收于所述腔室的气溶胶形成基质中;所述碳材料发热体被构造成至少以红外辐射方式加热接收于所述腔室的气溶胶形成基质;
导电元件,包括间隔设置在所述碳材料发热体上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导电元件用于将所述电力提供给所述碳材料发热体;
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均设置在所述第二端,所述碳材料发热体被构造成在接收电力之后自所述第二端向所述第一端进行热传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材料发热体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孔和第二电极孔,所述第一电极孔和所述第二电极孔均自所述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端延伸;
所述第一电极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电极孔内,所述第一电极的另一端从所述第一电极孔中延伸出来;所述第二电极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电极孔内,所述第二电极的另一端从所述第二电极孔中延伸出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孔为螺纹连接,所述第二电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孔为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材料发热体具有自所述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端延伸的容纳腔,该容纳腔被配置为用于容纳或封装感测所述碳材料发热体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电极孔和所述第二电极孔的延伸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材料发热体的外表面还设置有防氧化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加热器还包括用于保持所述碳材料发热体的基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材料包括石墨、石墨烯、碳纤维、碳纳米管、炭黑、活性炭中的至少一种。
9.一种用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红外加热器,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用于接收气溶胶形成基质的腔室以及向所述红外加热器提供电力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加热器包括:
碳材料发热体,自第一端纵向延伸至第二端,所述第一端配置为可插入到接收于所述腔室的气溶胶形成基质中;所述碳材料发热体被构造成至少以红外辐射方式加热接收于所述腔室的气溶胶形成基质;
导电元件,包括间隔设置在所述碳材料发热体上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导电元件用于将所述电力提供给所述碳材料发热体;
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均设置在所述第二端,所述碳材料发热体被构造成在接收电力之后自所述第二端向所述第一端进行热传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13577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芝士上料装置及食品加工设备
- 下一篇:一种可以去除异味的净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