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压半煤岩巷道非对称变形控制的棚索协同锚护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1673165.1 | 申请日: | 2021-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831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9 |
发明(设计)人: | 高林;张盼栋;颜岭;刘鹏泽;吴桂义;孔德中;马振乾;康向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D20/00 | 分类号: | E21D20/00 |
代理公司: | 贵阳贵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2115 | 代理人: | 曾香兰;蒋琳琳 |
地址: | 550025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压半煤岩 巷道 对称 变形 控制 协同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动压半煤岩巷道非对称变形控制的棚索协同锚护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包括利用棚索协同锚护装置进行锚护,所述棚索协同锚护装置包括第二下腹板(412)、穿层预应力锚索(7),所述第二下腹板(412)上开设有两个螺孔,所述穿层预应力锚索(7)能穿过所述螺孔,当进行锚固时,所述穿层预应力锚索(7)穿过所述螺孔进行锚固,随后使用穿层预应力锚索(7)端部的锚具将穿层预应力锚索(7)与所述第二下腹板(412)固定;
其具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在成型后的半煤岩巷道中使用限位卡缆(4)搭建U型棚;
S102:U型棚搭建完毕后,利用泥浆泵将搅拌后的混凝土对U型棚支护的半煤岩巷道进行喷浆充填形成壁后充填体(6),形成的壁后充填体(6)将U型棚与半煤岩巷道固定连接,随后在喷浆后的半煤岩巷道上对煤岩分界面位置定位标记;
S103:对半煤岩巷道标记的煤岩分界位置处进行钻孔;
S104:用穿层预应力锚索(7)穿入煤岩分界位置处钻孔中,对半煤岩巷道煤岩分界面位置处进行锚固,
步骤S101具体为:将一根顶梁(2)和两根柱脚(1)搭建成U型钢支架,随后在顶梁(2)和两根柱脚(1)的连接处上、中、下三个位置处分别安装第一限位卡缆(40)、第二限位卡缆(41)、第三限位卡缆(42),使得顶梁(2)与两根柱脚(1)固定连接形成U型钢支架,根据半煤岩巷道的长度安装多个U型钢支架,并用拉杆(10)通过螺栓接头组件(5)连接各U型钢支架并形成U型棚,同时在U型棚的顶部安装用于挡住煤矸石的钢筋网(9);
所述第一限位卡缆(40)、第二限位卡缆(41)、第三限位卡缆(42)的安装方法为:
将第一限位卡缆(40)中的第一上腹板(401)与柱脚(1)贴合,第一下腹板(402)与顶梁(2)贴合,拧紧第一上腹板(401)与第一下腹板(402)之间的螺帽,直到第一下腹板(402)上的第一凸起(403)与顶梁(2)紧密接触;将第二限位卡缆(41)中的第二上腹板(411)与柱脚(1)贴合,第二下腹板(412)与顶梁(2)贴合,拧紧第二上腹板(411)与第二下腹板(412)之间的螺帽;将第三限位卡缆(42)中的第三上腹板(421)与柱脚(1)贴合,第三下腹板(422)与顶梁(2)贴合,拧紧第三上腹板(421)与第三下腹板(422)之间的螺帽,直到第三上腹板(421)上的第二凸起(423)与柱脚(1)紧密接触;
步骤S103具体为:
当标记的半煤岩巷道煤岩分界面位置处的混凝土硬化成形后,对标记处巷道围岩进行钻孔,钻孔深度与穿层预应力锚索(7)长度一致,孔距与第二限位卡缆(41)中的第二下腹板(412)螺孔对应;
步骤S104具体为:
将两根穿层预应力锚索(7)穿过第二限位卡缆(41)中的第二下腹板(412)上的两个螺孔,随后插入半煤岩巷道煤岩分界面位置处布置的钻孔中,固定穿层预应力锚索(7),使用扭矩扳手对穿层预应力锚索(7)上的锚具进行预紧,直到第二下腹板(412)与半煤岩巷道煤岩分界面位置处U型钢支架的柱脚(1)或顶梁(2)贴合,即锚固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7316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