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人机飞行防撞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661598.5 | 申请日: | 2021-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798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陆克中;章哲庆;杨利;黄孝;陈念;张钦礼;袁魏华;张百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池州学院 |
主分类号: | B64D45/00 | 分类号: | B64D45/00;B64D4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云嘉湃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78 | 代理人: | 郑赛男 |
地址: | 2471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人机 飞行 装置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无人机飞行防撞装置,包括:插杆,其装配到无人机主体的两侧,且插杆的表面设置有软管;圈体,其分布于插杆的一端,且插杆与圈体的顶端之间通过设置转杆连接,并在圈体内壁与插杆之间均匀式装配若干气囊管,两组所述圈体之间磁吸式连接;其技术要点为,将插杆和圈体结合,利用气泵对各个气囊管充气,使得两个圈体相互紧贴,形成两个圆锥状的结构,在不影响无人机正常飞行的情况下,可完成对无人机主体的全面防护,能够起到的较好的防撞效果;在对应的气囊管下方设计支撑架,使用气泵对各个气囊管进行充气后,可同时对支撑架充气,完全展开后的支撑架能够使整个无人机主体安全稳定的降落到指定的平面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人机领域,具体是一种无人机飞行防撞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机上无驾驶舱,但安装有自动驾驶仪、程序控制装置等设备;地面、舰艇上或母机遥控站人员通过雷达等设备,对其进行跟踪、定位、遥控、遥测和数字传输;可在无线电遥控下像普通飞机一样起飞或用助推火箭发射升空,也可由母机带到空中投放飞行;回收时,可用与普通飞机着陆过程一样的方式自动着陆,也可通过遥控用降落伞或拦网回收;可反复使用多次;广泛用于空中侦察、监视、通信、反潜、电子干扰等;
现有的,无人机的使用领域较为广泛,传统无人机在机身上采用较多的螺旋叶,还可在机身上装配摄像头等结构,方便后续进行的操作;
然而现有的无人机在提高其防撞性能上,通常是采用在无人机螺旋叶的外侧设计套圈,用于保护螺旋叶,然而该种防护性能较低,在遇到大型鸟类时可轻松的与螺旋叶接触,从而影响到无人机的正常作业。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人机飞行防撞装置,解决现有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无人机飞行防撞装置,包括:
插杆,其装配到无人机主体的两侧,且插杆的表面设置有软管;
圈体,其分布于插杆的一端,且插杆与圈体的顶端之间通过设置转杆连接,并在圈体内壁与插杆之间均匀式装配若干气囊管,两组所述圈体之间磁吸式连接;
控制组件,其设置到无人机主体内,且控制组件包含气泵、气压传感器以及中央处理器,该处的中央处理器采用PLC226型号的控制器,所述气泵安装到无人机主体顶端,所述气压传感器用于检测软管内的气压,并与中央处理器通过导线连接,所述软管用于连接气泵和各个气囊管。
进一步的,所述插杆圆柱状结构,且插杆的一端与无人机主体外表面之间螺旋式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拆除插杆时,可首先将连接管与对应的软管分离,而后将插杆与无人机主体螺旋式松脱,使得整个插杆和圈体与无人机主体分离即可完成拆卸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插杆的外表面开设有放置槽,所述软管嵌设到对应的放置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处的软管在安装时是卡入到对应的放置槽内,防止软管直接与外界接触,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该软管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无人机主体外表面靠近插杆的一侧设置有连接管,该连接管的一端与气泵的出气口连接,另一端与对应的软管螺旋式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装配连接管时,将连接管与软管的一端螺旋式连接,即可实现气路通畅,进行充气时的气体流向为:
气泵开启工作,而后通过起出气口进入到连接管,而后经过软管进入到各个气囊管内,使得气囊管完全伸展后,对支撑架进行充气,当支撑架完全成型后关闭气阀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池州学院,未经池州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6159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