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及其注塑模具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647270.8 | 申请日: | 2021-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924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 发明(设计)人: | 钱锦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锦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L3/02 | 分类号: | C08L3/02;C08L97/02;C08L67/04;C08K3/22;B29C45/03;B29C45/26;B29C45/40 |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智慧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419 | 代理人: | 李杨 |
| 地址: | 215221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联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解 一次性餐具 及其 注塑 模具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及其注塑模具。所述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及其注塑模具包括以下重量组:植物淀粉40‑50份、植物纤维20‑30份、二氧化钛2‑5份、聚乳酸3‑5份、生物降解促进剂1‑2份、助剂3‑5份。本发明提供的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及其注塑模具,本申请中组分可完全降解对环境无污染,对人体无毒无害,材料易得且价格低廉,并且耐温耐火性强,通过助剂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时反应速率,其成分主要采用农作物的秸秆和植物淀粉,不仅环保成本低,而且是易得的可再生资源,可有效缓解大范围使用塑料制品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减少给生态环境和景观造成的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次性餐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及其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一次性餐具按原材料来源、生产工艺、降解方式、回收水平分为以下三大类: 1、生物降解类:如纸制品(含纸浆模塑型、纸板涂膜型)、食用粉模塑型、植物纤维模塑型等; 2、光/生物降解性材料类:光/生物降解塑料(非发泡)型,如光生物降解PP类; 3、易于回收利用材料类:如聚丙烯类(PP)、高抗冲聚苯乙烯类(HIPS)、双向拉伸聚苯乙烯(BOPS)、天然无机矿物填充聚丙烯复合材料制品等。
伴随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生活正向便利化、卫生化发展。为了顺应这种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塑料袋、筷子、水杯等开始频繁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的包装材料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这些包装材料在使用后往往被随手丢弃,造成“白色污染”,形成环境危害,成为极大的环境问题。白色污染是指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包装袋、农用地膜、一次性餐具、塑料瓶等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给生态环境和景观造成的污染。
相关技术中,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高,逐渐抛弃了传统的纯塑料一次性用品,开始使用添加一些易于降解的餐具,虽然有所改善,但是目前环保型易降解餐具的生产成本仍然较高,未能全范围推广,且适用范围相对较小。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及其注塑模具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及其注塑模具,解决了生产成本仍然较高,未能全范围推广,且适用范围相对较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包括以下重量组:
植物淀粉40-50份、植物纤维20-30份、二氧化钛2-5份、聚乳酸3-5份、生物降解促进剂1-2份、助剂3-5份。
优选的,包括以下重量组:植物淀粉45份、植物纤维20份、二氧化钛4份、聚乳酸3份、生物降解促进剂2份、助剂3份。
优选的,所述植物淀粉为木薯淀粉、甘薯淀粉、红薯淀粉、马铃薯淀粉、麦类淀粉、菱角淀粉、藕淀粉、玉米淀粉中的一种或者几种。
优选的,所述植物纤维采用玉米秸秆、棉花秸秆,大豆秸秆,向日葵秆、水稻杆中的一种或者几种。
优选的,所述助剂包括增塑剂、增韧剂、偶联剂、催化剂、阻燃剂和防鼠咬剂。
优选的,所述增塑剂0.5-1份、增韧剂0.5-1份、偶联剂0.5-1份、催化剂0.2-0.5份、阻燃剂0.3-0.7份和防鼠咬剂0.1-0.3份。
一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的注塑模具,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的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下模座,所述下模座顶部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定位杆,四个所述定位杆的外表面之间滑动连接有上模座,所述上模座通过驱动气缸进行驱动,所述上模座的底部设置有动模,所述下模座的背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定模,所述定模的背面与所述固定板的正面之间设置有扭簧,所述转动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旋转齿轮,所述动模的背面固定连接有直齿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锦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锦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4727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