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在混合溶剂中热解制备己二异氰酸酯的设备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640293.6 | 申请日: | 2021-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560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发明(设计)人: | 杨宏泉;贺鹏;孙志刚;陈家强;卲逸松;李会泉;杨彩云;王利国;张思嘉;曹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C263/04 | 分类号: | C07C263/04;C07C265/14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刘凤钦;张群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 溶剂 中热解 制备 己二异 氰酸 设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混合溶剂中热解制备己二异氰酸酯的设备及方法,本发明将热分解反应器与产品分离器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混合溶剂中热解制备己二异氰酸酯,与现有的光气法生产异氰酸酯相比,解决光气法的安全隐患问题;相对于轻沸点溶剂工艺来说减少了能耗,单分离溶剂需要的能耗是轻沸点溶剂工艺的1/10,绿色环保节能;相对于高沸点溶剂工艺来说避免了产品与副产品的二次接触,极大地提高了产物的收率及纯度,避免产品中夹带热分解中间体而造成的能源浪费问题;另外,本发明工艺简单、操作简便,有利于实现工业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异氰酸酯的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在混合溶剂中热解制备己二异氰酸酯的设备及方法。
背景技术
异氰酸酯是生产聚氨酯的主要原料,被广泛用于弹性体、涂料、塑料、农药和皮革等行业。目前国内对异氰酸酯的需求量在逐年增长,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异氰酸酯以满足需求,所以异氰酸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市场上的异氰酸酯产品主要有苯异氰酸酯(PI)、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等。
目前,使用非光气法制备异氰酸酯主要采用低沸点溶剂、中沸点溶剂和高沸点溶剂。采用低沸点溶剂通用性强,可以适用于MDI、TDI和HDI等异氰酸酯,所有的异氰酸酯工艺都可以采用,但设备体积大,投资大,能耗高;采用中沸点溶剂制备异氰酸酯,适用范围也很大,通用于各种异氰酸酯工艺,但分离条件苛刻;在非异氰酸酯制备工艺中,高沸点溶剂系统只适用于一些沸点比较低的异氰酸酯,例如HDI和XDI,不适用MDI和NDI,但高沸点溶剂体系能耗比较低,操作简单。
在无溶剂下热分解制备异氰酸酯工艺(如公开号为CN103848758A的专利申请所披露),最高可以做到异氰酸酯收率94.8%,由于没有溶剂,大于5%异氰酸酯聚合损失,异氰酸酯自聚合物是固体,不好分离出反应器,很难产业化。在低沸点溶剂下热分解制备异氰酸酯工艺(如公开号为CN102653517A和CN103804236A的专利申请所披露),最高可以做到异氰酸酯收率大于95%,同时也能够将副产物聚合异氰酸酯分离出反应器,是目前最有可能产业化的工艺,但工艺比较复杂,分离副产品醇类比较困难(原因在于醇类和溶剂沸点相差不大),而且投资大,能耗高,体现于反应时间比较长,180min到300min,同时反应物浓度偏低,这样会导致后期反应器很大,在线量溶剂很大,能耗高。在高沸点溶剂中热分解制备异氰酸酯工艺(如公开号为CN101530785A和CN101531619A的专利申请所披露),在CN101530785A中使用高沸点溶解热解制备HDI,该工艺HDI收率比较高,大于92%,但HDI的纯度偏低,主要是HDI蒸汽与醇类蒸汽进行了二次接触,降低了HDI产品纯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在混合溶剂中热解制备己二异氰酸酯的方法,该方法采用混合溶剂体系既能克服无溶剂下的难题,又能解决轻沸点溶剂下的投资大和能耗高的问题,并能降低产品异氰酸酯和副产品醇类的二次接触,提高反应的异氰酸酯收率和纯度。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在混合溶剂中热解制备己二异氰酸酯的方法,该方法能有效提高反应的转化率和收率,同时能较好的实现产物分离,易于实现工业化,且可实现循环利用,环境友好无污染。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在混合溶剂中热解制备己二异氰酸酯的设备。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在混合溶剂中热解制备己二异氰酸酯的设备,包括:
配料罐,用于放置1,6己二氨基甲酸甲酯和联苯并对二者进行加热混合;
热分解反应釜,设于所述配料罐下游并通过进料泵与配料罐相连接,所述热分解反应釜中装填有催化剂及高沸点溶剂,所述热分解反应釜还设置有用于对其内部物料进行加热分解从而形成混合蒸汽的加热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402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