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TPE-NIM荧光探针的引导组织再生膜及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610001.4 | 申请日: | 2021-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762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发明(设计)人: | 马骞;卢晓林;张光东;赛德·米尔·赛德;卫羽雯;徐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221/14 | 分类号: | C07D221/14;C09K11/06;C09K11/02;G01N21/64;C08L67/04;C08K3/40;C08K5/3417;C08J5/18;A61L31/16;A61L31/14;A61L31/06;A61L31/02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32220 | 代理人: | 陈鹏 |
地址: | 21002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tpe nim 荧光 探针 引导 组织 再生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含TPE‑NIM荧光探针的引导组织再生膜及制备方法,包括步骤:(1)TPE‑Br的合成;(2)TPE‑B(OH)2的合成;(3)4‑溴‑N‑(二甲氨基丙基)‑1,8‑萘酰亚胺的合成;(4)TPE‑NIM的合成。本发明的具有缓释抗菌成分且不产生耐药性,同时又具有细菌示踪性的GTR膜,用于引导组织再生技术(GTR)中,利用膜材料作为隔离屏障,放置在牙周组织缺损处以阻挡牙龈上皮,防止其在愈合过程中沿根面生长,阻挡纤维结缔组织与牙根表面接触,从而引导具有形成新附着能力的牙周膜细胞优先占领根面,从而形成新附着,并为骨组织再生提供生长空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TPE-NIM荧光探针的引导组织再生膜及制备方法,属于口腔生物医学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牙周炎会导致牙周骨组织的进行性丧失,是造成成年人牙齿脱落的首位原因。由牙周炎所导致的牙齿缺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口腔咀嚼功能,增加患者患口腔疾病的风险,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
针对牙周炎所造成的3mm以上的骨缺损,临床上常使用翻瓣刮治术结合“屏障膜”进行治疗从而实现牙或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再生。引导组织再生技术(Guided TissueRegeneration,GTR),其原理是利用膜材料作为隔离屏障,放置在牙周组织缺损处以阻挡牙龈上皮,防止其在愈合过程中沿根面生长,阻挡纤维结缔组织与牙根表面接触,从而引导具有形成新附着能力的牙周膜细胞优先占领根面,从而形成新附着,并为骨组织再生提供生长空间,形成真正的牙周组织再生。其中引导组织再生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GTR膜材料根据在体内是否能够被降解又分为生物可吸收性和不可吸收性两大类。不可吸收膜虽然结构稳定可以为牙周组织再生提供适合的环境,但是膜材料需要二次手术取出,会对缺失区内已修复的软组织造成创伤并增加感染风险。
因此在临床治疗领域我们更多的选用生物可吸收膜,生物可吸收膜又分为天然可降解生物高分子材料和合成可降解生物高分子材料。天然可降解生物高分子材料中胶原膜在体内可自行降解、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点,作为GTR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如Bio-Gide胶原膜,但是其存在强度低,不易操作、价格昂贵等缺点,而且由于加工工艺特殊很难对其载入药物,术后有感染风险。另一种天然可降解生物高分子材料壳聚糖也常作为GTR膜材料,但同样存在某些不足,如成膜后质地较脆,柔韧性差,不能满足临床操作的要求。而合成可降解生物高分子材料如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制成的GTR膜具有低硬度,成型性能好,降解性好等优点,但是其成骨活性较低。因此将可降解生物高分子合成材料与具有生物活性的无机物联合使用,利用无机物的生物活性来提高可降解生物高分子合成材料的细胞粘附力、成骨活性,从而促进新骨形成,为解决以现有可降解生物高分子合成材料为原料的GTR膜的缺陷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常用的生物活性无机物有羟基磷灰石颗粒,磷酸三钙颗粒,生物活性玻璃颗粒。
另外,GTR术后感染是手术后并发症之一,易导致GTR手术失败。口腔感染多属于混合性感染,多种细菌在其生物膜形成和毒力等方面存在着协同作用。因此理想的抗菌药物治疗最好是在精准鉴别病原体种类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有助于对致病菌进行针对性的防治,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控制感染,降低感染的严重程度,提高GTR手术的成功率。
临床认为治疗感染确切有效的方法是明确致病菌种类,彻底清除感染病灶,并且局部给予抗生素持续治疗。局部使用抗生素,虽然对全身副作用低,但药物作用时间短,而如果长期用药又易产生耐药性。因此,研究具有细菌示踪性、长效抗菌性的GTR膜用来在治疗牙周组织缺损的同时能够鉴别病原体种类、缓释抗菌成分,而不产生耐药性,从而达到对抗菌过程实时监控、有效防治术后感染的目的,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东南大学,未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100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