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胶囊净水剂的制备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111575438.9 | 申请日: | 2021-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605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8 |
发明(设计)人: | 马学喜;李耀明;任以伟;赵莉;马龙;李海鹏;李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中科第三极(安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28 | 分类号: | C02F1/28;C02F1/42;C02F1/70;B01J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浩东律师事务所 11499 | 代理人: | 孙莉 |
地址: | 830011 新疆维***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胶囊 净水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胶囊净水剂的制备工艺,包括取有机物炭化,然后将炭化的有机物磨粉,形成炭粉;将炭粉与铁材料粉末混合均匀,得到内核混合物;将内核混合物过筛,得到内核材料;将内核材料通过挤压制成胶囊内核;使用高分子纤维制成胶囊内网兜和外网兜,然后将离子交换树脂和内网兜、外网兜一起制成胶囊外壳;将胶囊外壳和胶囊内核一起制成胶囊净水剂,本发明通过纳米铁原子和二价铁盐将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还原成单质或低价态重金属离子,完成水质的净化,同时通过控制密度和制作工艺使胶囊可长时间使用,并且保证始终在污水上漂浮或悬浮,便于后续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净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微胶囊净水剂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所带来的水体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而现有的净水工艺可以去除绝大部分的杂质和污染物,但是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却不能做到很好的处理,传统的净水剂通常在投入水中很短的时间内就将反应成分全部释放出来,短期内净水效果较好,但难以持续发挥净化作用。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胶囊净水剂的制备工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微胶囊净水剂的制备工艺,其步骤如下:
S1:取有机物炭化,然后将炭化的有机物磨粉,形成炭粉;
S2:将S1得到的炭粉与铁材料粉末混合均匀,得到内核混合物;
S3:将内核混合物过筛,得到内核材料;
S4:将内核材料通过挤压制成胶囊内核;
S5:使用高分子纤维制成胶囊内网兜和外网兜,然后将离子交换树脂和内网兜、外网兜一起制成胶囊外壳;
S6:将胶囊外壳和胶囊内核一起制成胶囊净水剂。
作为优选,所述S1中的有机物具体为树皮、秸秆和橘皮的混合物,其中树皮的质量份为75-80,秸秆的质量份为13-18,橘皮的质量份为8-15。
作为优选,所述S2中的铁材料具体为纳米铁原子或二价铁盐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作为优选,所述S3中的内核混合物会过两次筛网,第一次过270目筛网,取筛上物过100目筛网,得到内核材料。
作为优选,所述S4中通过挤压将内核材料制成胶囊内核具体为通过液压机将放置在模具内的内核材料压制成型,且制作压力为2-4MPa。
作为优选,所述内核模具为圆柱或棱柱的任意一种。
作为优选,所述S5中的胶囊外壳的主体为离子交换树脂,所述胶囊外壳内部设有内核槽,内核槽内壁嵌设有内网兜,且胶囊外壳的一端设有开口,胶囊外壳的外部嵌设有外网兜。
作为优选,所述外网兜的纤维直径为300-500纳米,所述内网兜的纤维直径为200-400 纳米。
作为优选,所述胶囊净水剂的制作过程如下:
L1:将胶囊内核通过胶囊外壳的开口放入内核槽内,且胶囊内核在内网兜内部;
L2:使用胶水将胶囊外壳的开口堵住,同时胶水将外网兜的边缘与胶囊外壳一起粘结。
作为优选,所述胶囊外壳的密度为0.93-1kg/m3。
(三)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中科第三极(安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中科第三极(安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7543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