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密闭室内CO2 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65266.7 | 申请日: | 2021-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256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谭小耀;张建新;陈宗蓬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工业大学;上海穗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04 | 分类号: | B01D53/04;B01D53/30;B01J20/26;B01J20/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87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密闭 室内 co base sub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密闭室内CO2消减的固态胺吸收系统。所述密闭室内CO2消减的固态胺吸附系统包括:CO2监测器、风机、阀门、空气过滤器、固态胺组件、水蒸气发生装置、加热装置、冷却装置、隔膜真空泵、气体压缩机和CO2存储罐等。当系统监测到室内CO2达到一定浓度,就会自动开启CO2吸附功能。固态胺组件中的活性胺基与空气中的CO2发生化学吸附,从而实现消减室内CO2的目的。当系统监测到室内CO2降到一定浓度后,就会关闭CO2吸附功能,开启CO2脱附功能,对固态胺组件进行脱附再生。脱附产生的气体经冷却、分离,冷凝的水蒸气可循环使用,脱附的CO2经气体压缩机压缩储存于气罐中。本固态胺CO2吸附系统可以及时消减密闭室内的CO2,维护室内人员的生命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体分离系统,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消减密闭室内CO2的固态胺吸附系统。
背景技术
在密闭室内,由于作业人员呼吸代谢、材料氧化分解和机械设备运行等都会不断产生CO2,导致室内CO2浓度升高,当CO2超过一定浓度就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导致操作人员中毒死亡,因此,必须不断去除CO2,控制密闭室内的CO2浓度。近年来,国内外对密闭室内CO2消除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为止主要的方法有:(1)金属化合物吸收法,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CO2消除技术,采用碱性氢氧化物作为CO2吸收剂,曾被广泛应用于载人航天器。该技术的缺点是难以再生,只适用于短期密闭空间内CO2的消除。(2)醇胺溶液吸收法,该方法可以在110℃左右再生。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的核潜艇均采用醇胺溶液作为CO2吸收剂。受醇胺溶液的性能限制,该项技术只能将密闭室内的CO2浓度控制在0.5%左右,想再进一步降低浓度难度很大,而且醇胺溶液具有一定挥发性会有泄露的危险。(3)分子筛吸收法,美国和俄罗斯空间站采用沸石分子筛作为吸附剂的四床分子筛系统来处理太空舱内的CO2,这种分子筛亲水性强,空气中水的竞争会降低其对CO2的吸附效率,通常会需要硅胶或者13X沸石分子筛作为吸附床前的干燥剂。
固态胺是一种新型的CO2吸附剂,因其吸附容量大、再生能耗低、操作简单、吸附不受环境湿度的影响等优点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设计、制备高效的消减CO2的固态胺吸附系统是保障密闭室内人员、设备正常工作的关键。近年来,研究人员对固态胺吸附系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CN204233937U中涉及一种板式固态胺吸附系统,其主要利用浸渍法将有机胺负载在加入扩孔剂的大孔容二氧化硅中,提高对CO2的吸附效率和有机胺的利用率,但是该固态胺中的活性胺基是通过物理浸渍负载到载体上去的,载体和胺类化合物之间作用力比较弱,在吸/脱附过程中容易流失,造成二次污染。CN106944004B中涉及到一种有机胺改性海泡石吸附CO2系统,其主要用于吸附烟道气中的CO2。CN207012765U中涉及到一种CO2吸附装置,其主要适用于火力发电站产生的烟气中CO2的吸附。上述专利并没有涉及到室内低浓度CO2消减的固态胺吸附系统。我们课题组开发了一种用于脱除密闭室内低浓度CO2的固态胺中空纤维,这种固态胺中空纤维上的活性胺基是通过化学接枝引入,在吸/脱附过程中不易流失。该项发明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2011306504.8(公开号112337448 A))。这种固态胺中空纤维具有CO2吸附容量大、吸附速率快、脱附效率高等特点。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开发了一种能高效消减密闭室内CO2的固态胺吸附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工业大学;上海穗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工业大学;上海穗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6526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