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转子支点支承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51758.0 | 申请日: | 2021-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156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2 |
发明(设计)人: | 韩君;王东;孙博;田静;耿旭;夏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1D25/16 | 分类号: | F01D25/16;F01D25/18;F01D25/28 |
代理公司: | 北京航信高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26 | 代理人: | 郭鹏鹏 |
地址: | 110015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转子 支点 支承 结构 | ||
本申请涉及航空发动机支承领域,为一种发动机转子支点支承结构,设于发动机转子和后盖之间,包括支点外环和第二承力构件,通过在轴承的支点外环上一体组合成的安装边板,在第二承力构件上设置第一安装环板与安装边板通过止口配合,并且在第一安装环板和安装边板上开设螺纹孔,在螺纹孔处设置沿轴向设置的螺栓和第二螺母将第一安装环板和安装边板相互固定,第二承力构件的变形量主要由安装边板来承受,支点外环其它位置受到的变形影响较小,因此能够有效提高支点外环与第二承力构件的连接、定位可靠性,保证全工况范围内支点外环与第二承力构件连接和定位稳定可靠,防止出现外环松动,轴承磨损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航空发动机支承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转子支点支承结构。
背景技术
航空发动机支点由主轴承、轴承支承结构(轴承座)、实现轴承冷却与润滑的滑油供入及回油结构,防止滑油漏入气流通道以及高温气体漏入轴承腔的封严结构等组成。发动机支点主要用于支承转子,并将转子载荷向外传递,由于支点轴承转速高、载荷大,其与第一承力构件的连接可靠性直接影响发动机的稳定运转。
传统支点轴承外环与第一承力构件连接结构如图1所示,现有支点轴承外环1一般为不带安装边轴承外环。发动机转子10载荷经过支点轴承内环4、轴承滚子2、保持架3、支点轴承外环1,再经过支点轴承外环1传递到第一承力构件5。支点轴承外环1与第一承力构件5连接采用径向配合及第一螺母11轴向压紧的形式。滑油喷嘴8实现轴承供油,石墨密封组件6、密封跑道7及后盖9实现滑油密封。
现有方案的支点结构为轴承外环套圈内套在第一承力构件里,通过外环和第一承力构件径向配合紧度及第一螺母轴向压紧力,实现支点定位和防转。工作过程中支点周围环境温度及轴承发热量随发动机工况变化,尤其是军用发动机使用工况复杂,轴承外环与轴承支承结构轴径向变形量不同,会导致外环与第一承力构件径向配合及轴向压紧状态发生变化。轴承外环与承力结构径向配合紧度和轴向压紧力控制是现有技术方案的技术难点,径向配合紧度和轴向压紧力控制不合理会影响轴承径向定位和轴向压紧可靠性。如径向配合紧度偏小会出现外环松动,进而带来轴承磨损等问题,对发动机安全工作造成影响;如径向配合紧度偏大会带来装配困难,并对轴承径向游隙带来影响,也会影响轴承工作可靠性。同时,轴向压紧第一螺母的轴向预紧力受到螺纹应力限制,也无法保证外环的可靠定位。
因此,如何更加有效地实现径向定位和轴向压紧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转子支点支承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轴承与第二承力构件配合紧度偏小而容易带来轴承磨损的问题、轴承与第二承力构件配合紧度偏大而影响轴承径向游隙的问题。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转子支点支承结构,设于发动机转子和后盖之间,包括支点外环和第二承力构件,所述支点外环上设有环形的安装边板,所述安装边板位于支点外环远离发动机转子的一侧,所述第二承力构件上设有第一安装环板,所述第一安装环板与安装边板相贴并通过止口配合,所述第一安装环板和安装边板上开设有对应设置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安装有沿发动机轴向设置的螺栓,所述螺栓的头部与第一安装环板相贴,所述螺栓的末端安装有与安装边板相贴的螺母,所述螺栓和螺母均有多组并沿着支点外环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安装边板设于支点外环远离发动机转子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第二承力构件内设有滑油流路,所述滑油流路包括径向流道和与径向流道连通的斜向流道,所述滑油喷嘴内设有水平流道,所述水平流道与斜向流道相互接触并相互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二承力构件上设有第二安装环板,所述第二安装环板上设有L形的安装环,所述安装环包括与第二安装环板相连的轴向设置的板体、径向设置的板体,所述后盖与安装环径向设置的板体相连。
优选地,还包括石墨密封组件,所述第二承力构件的侧壁上设有环形的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为实体结构,所述石墨密封组件与安装块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未经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517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空间环境模拟试验箱
- 下一篇:一种可溶性微针光动力治疗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