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评估油漆是否产生缩孔缺陷的方法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38052.0 | 申请日: | 2021-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633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6 |
发明(设计)人: | 周夫东;姚宝山;刘培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3/02 | 分类号: | G01N13/02;G01N33/32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 代理人: | 曾海艳 |
地址: | 130013***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评估 油漆 是否 产生 缩孔 缺陷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首先提供一种用于评估油漆是否产生缩孔缺陷的方法和系统,其包括如下步骤:存储对应于多种不同成分的标准漆料的多条标准曲线;获取实测曲线,随机或根据指令选定多个特征点并对比在选定的所述多个特征点位置实测曲线的实测特征值;读取标准曲线上对应选定的多个特征点的标准特征值;根据实测特征值偏离标准特征值的情况判断漆料是否会产生缩孔缺陷。本发明借助表面张力曲线可以预先评估待检漆料是否会产生缩孔缺陷,操作简单方便,成本节约且检出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涂装质量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评估油漆是否产生缩孔缺陷的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在汽车涂装生产过程中,由于油漆材料容易受到污染,导致涂装车身出现凹陷状的缺陷,被称为缩孔;缩孔被称作汽车涂装质量的“癌症”,车身出现缩孔以后,一方面需要对缩孔缺陷进行返工或返修处理,严重影响涂装的一次交车检验合格率,同时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返工或返修影响了漆膜的装饰性能,降低了漆膜的防腐性能,且返修容易造成车身色差和厚度不均的缺陷。为了减小和避免缩孔的危害,最佳方式是能够预防油漆材料污染引起的缩孔,但现在涂装行业内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的检测油漆材料的缩孔,从而预防油漆车身缩孔缺陷。
目前涂装行业内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实验室喷板法,即将疑似出现缩孔的油漆材料在实验室模拟喷涂到钢板上(钢板与车身一致),如果钢板上出现缩孔,则认为该油漆材料能够产生缩孔,不合格;反之,没有出现缩孔,则认为该油漆材料合格,能够在生产车身上喷涂。一般油漆车身的喷涂面积为30-60m2,而实验室喷涂钢板的大小一般为0.2-0.4m×0.1-0.4m(长×宽),按照最大尺寸计算喷涂面积为0.16m2/张。假如油漆车身每台有1个缩孔,缺陷率100%,实验室喷涂6块钢板,因引起油漆车身缩孔缺陷的物质是随机的,那么实验室喷涂6块钢板实际的检出几率只有3%(0.16*6/30);如果在实验室喷涂和车身同样面积的钢板,则需要喷涂至少188块,实验室人员工时和材料的消耗非常大。在实验室模拟喷涂时,将车身用钢板更换为对缩孔更敏感的复印胶片,但同样存在着实验室喷涂面积过小,缩孔检测的准确性和检测效率提高有限的情况。
发明专利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用于评估油漆是否产生缩孔缺陷的方法和系统,以期可以在涂装前方便快捷地判断待检漆料是否会在涂装后产生缩孔缺陷,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物力成本。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首先提供一种用于评估油漆是否产生缩孔缺陷的方法,其通过比较待检漆料的表面张力曲线与标准漆料的表面张力曲线的偏差程度评估油漆是否会产生缩孔缺陷。本发明的原理在于:涂装车身涂膜表面出现缩孔是由于油漆材料中低表面张力污染物质造成的。如果其表面张力较高,则不可能展开并形成缩孔;而表面张力较低时,在油漆成膜时产生了低表面张力区,造成表面张力不均匀,油漆材料在表面张力差的作用下,由低表面张力处流向高表面张力处,中间形成凹陷的孔洞,即是缩孔。本发明通过测量油漆材料被污染后表面张力特征值的变化,判断是否会在油漆成膜时产生缩孔,从而提前预防缩孔,避免缩孔对涂装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进一步,定义标准漆料的表面张力曲线为标准曲线;定义待检漆料的表面张力曲线为实测曲线,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存储对应于多种不同成分的标准漆料的多条标准曲线;
步骤S20:获取实测曲线,随机或根据指令选定多个特征点并对比在选定的所述多个特征点位置实测曲线的实测特征值;
步骤S30:读取标准曲线上对应步骤S20中选定的多个特征点的标准特征值;
步骤S40:根据实测特征值偏离标准特征值的情况判断漆料是否会产生缩孔缺陷。
进一步,所述标准曲线和实测曲线通过气泡压力法测定。
进一步,在所述步骤S20中,至少选定5个特征点,优选地选定8个以上特征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380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