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3D全息影像人工智能微创内窥镜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33748.4 | 申请日: | 2021-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254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4 |
发明(设计)人: | 高君;邱兆明;张宏磊;李升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海瑞洋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04 | 分类号: | A61B1/04;A61B1/005;A61B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一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369 | 代理人: | 孔令婕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龙华***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息 影像 人工智能 内窥镜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3D全息影像人工智能微创内窥镜系统,包括:具有外壳的内窥镜本体、控制手柄以及主机,所述内窥镜本体与所述控制手柄通过蛇骨连接;内窥镜本体包括设置在外壳内部的3D镜头模块、光源模块以及3D图像采集模块,所述3D镜头模块的输出端通讯连接于所述3D图像采集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光源模块电连接于所述控制手柄;控制手柄内部设置有3D图像处理模块,所述主机上设置有显示模块。本发明具有在内窥镜外壳内设置各模块,能够将获取到的图像进行一系列处理得到清晰的3D全息图像,从而能够让医生更清楚地了解患者身体内部情况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3D全息影像人工智能微创内窥镜系统。
背景技术
在医疗领域中,电子内窥镜常用于观察患者的体内情况,常见的电子内窥镜有电子喉镜、电子胃镜等。电子内窥镜主要由单个CMOS或CCD摄像头、中空的引导管和控制显示模块组成;摄像头设于引导管的前端,引导管的管内可通导线,引导管的后端部连接控制显示模块。当使用电子内窥镜时,引导管插入患者的体内(如从患者的口腔部插入),至患者体内的某处时,摄像头进行摄像或拍摄,医护人员可通过显示模块实时观看有关图像。
内窥镜是集中了传统光学、人体工程学、精密机械、现代电子、数学、软件等于一体的检测仪器。一个具有图像传感器、光学镜头、光源照明、机械装置等,它可以经口腔进入胃内或经其他天然孔道进入体内。利用内窥镜可以看到X射线不能显示的病变,因此它对医生非常有用。例如,借助内窥镜医生可以观察胃内的溃疡或肿瘤,据此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现在市场上广泛应用的内窥镜拍摄的只是二维图像,并不能真实的反映患者身体内部的情况。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传统的内窥镜拍摄的二维图像不能真实反映患者身体内部的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3D全息影像人工智能微创内窥镜系统,具有在内窥镜外壳内设置各模块,能够将获取到的图像进行一系列处理得到清晰的3D全息图像,从而能够让医生更清楚地了解患者身体内部情况的优点。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3D全息影像人工智能微创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外壳的内窥镜本体、控制手柄以及主机,所述内窥镜本体与所述控制手柄通过蛇骨连接;
内窥镜本体包括设置在外壳内部的3D镜头模块、光源模块以及3D图像采集模块,所述3D镜头模块的输出端通讯连接于所述3D图像采集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光源模块电连接于所述控制手柄;
控制手柄内部设置有3D图像处理模块,所述3D图像采集模块的输出端通讯连接于所述3D图像处理模块的输入端,所述3D图像处理模块的输出端通讯连接于所述主机的输入端,所述主机上设置有显示模块,所述显示模块的输入端通信连接于所述主机的输出端;
其中,3D镜头模块获取3D影像信息并输出至3D图像采集模块,3D图像采集模块对3D影像信息进行图像采集,获得3D图像并将3D图像输出至3D图像处理模块,3D图像处理模块对3D图像进行图像优化处理以及图像深度信息合成,获得3D高清图像,并将得到的3D高清图像输出至主机,通过主机内的APP对3D高清图像进行合成,生成3D全息图像并将3D全息图像输出至显示模块,显示模块用于显示3D全息图像。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方案,所述3D图像处理模块对3D图像进行图像优化处理获得3D高清图像具体为:运用SRCNN算法对获取到的3D图像进行超分辨率重构处理,获得3D高清图像。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SRCNN算法能够对模糊的3D图像进行高清化处理,并且处理图像的速度快,效率高。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方案,运用SRCNN算法对获取到的3D图像进行超分辨率重构处理,获得3D高清图像具体为:
对3D图像进行预处理,使用bi-cubic算法对3D图像进行分辨率放大,获得模糊图像;
将模糊图像输入至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处理,得到高分辨率的3D高清图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海瑞洋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海瑞洋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3374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重构计算阵列及构建方法
- 下一篇:密钥交换方法、设备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