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蠕变损伤及变形随时间演化行为的预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26072.6 | 申请日: | 2021-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954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宋迎东;赵旭;孙志刚;牛序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18 | 分类号: | G01N3/18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陈国强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损伤 变形 随时 演化 行为 预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蠕变损伤及变形随时间演化行为的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材料高温拉伸试验,得到抗拉强度σb;通过高温蠕变试验,获得对应的蠕变应变曲线、最小蠕变速率以及蠕变寿命tf;得到不同温度对应的阈值应力σth;建立抗拉强度σb以及阈值应力σth与温度T之间的函数关系;分别建立基于阈值应力σth和抗拉强度σb的最小蠕变速率及蠕变寿命tf预测公式;建立蠕变损伤本构模型,蠕变损伤本构模型包括应变速率公式和损伤速率公式;通过求解应变速率公式,得到应变变形随时间的演化行为;通过求解损伤速率公式,得到损伤随时间的演化行为。本发明克服了传统蠕变损伤本构模型难以外推的缺点,可实现准确的外推,预测精度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蠕变损伤及变形随时间演化行为的预测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利用蠕变损伤本构模型来预测蠕变损伤及变形随时间演化行为的方法。
背景技术
高温部件长期工作在高温环境下,极易发生蠕变变形,并伴随着蠕变损伤的产生。蠕变损伤包括空洞、裂纹、沉淀物的粗化、强化相的相变、氧化以及腐蚀等多种形式。然而由于蠕变损伤形式的复杂多样,导致蠕变损伤难以进行量化,难以对蠕变过程中的损伤进行连续性表征,并同时描述蠕变变形随时间的演化行为。此外,现有的蠕变模型往往针对单一曲线进行描述,拟合参数存在较强的应力-温度相关性,该相关性未有明确的定义,难以实现可靠的外推。因此,有必要发展一种预测方法来对蠕变变形以及变形过程中损伤的演化行为进行预测,以实现对高温部件损伤的定量评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蠕变损伤及变形随时间演化行为的预测方法,以实现对高温部件损伤的定量评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蠕变损伤及变形随时间演化行为的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进行不同温度T下的材料高温拉伸试验,得到对应温度下的抗拉强度σb;
步骤2,在不同温度下开展不同应力条件下的高温蠕变试验,获得对应的蠕变应变曲线、最小蠕变速率以及蠕变寿命tf;
步骤3,根据步骤2获得的最小蠕变速率得到不同温度对应的阈值应力σth;
步骤4,根据步骤1获得的不同温度下的抗拉强度σb和步骤3获得的不同温度下阈值应力σth,建立抗拉强度σb以及阈值应力σth与温度T之间的函数关系;
步骤5,在步骤3得到的阈值应力σth、步骤1得到的抗拉强度σb基础上,分别建立基于阈值应力σth和抗拉强度σb的最小蠕变速率及蠕变寿命tf预测公式,通过预测公式对任意应力温度条件下的最小蠕变速率及蠕变寿命tf进行预测;
步骤6,基于步骤5建立的最小蠕变速率及蠕变寿命tf预测公式,建立蠕变损伤本构模型,蠕变损伤本构模型包括应变速率公式和损伤速率公式;
步骤7,确定步骤6建立的蠕变损伤本构模型中的参数;
步骤8,通过求解应变速率公式,得到应变变形随时间的演化行为;通过求解损伤速率公式,得到损伤随时间的演化行为。
所述步骤3中,根据步骤2中高温蠕变试验获得的最小蠕变速率数据,利用公式建立同一温度下最小蠕变速率应力σ与阈值应力σth之间的关系,式中,Am为常数;对不同温度进行同样操作,进而得到不同温度对应的阈值应力水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260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