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风洞模型振动惯性作动抑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25906.1 | 申请日: | 2021-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235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刘巍;孙晨晋;周孟德;张新雨;任宇航;王琴琴;张沛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9/08 | 分类号: | G01M9/08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温福雪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风洞 模型 振动 惯性 抑制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飞行器风洞模型振动主动控制领域,提出了一种风洞模型振动惯性作动抑制装置,该装置具备抑制风洞模型俯仰、偏航复合振动的功能。该装置由外壳基座、端盖、轴承、主轴、定位螺母、定位轴套、惯性质量块、联轴器、电机部件,及端盖紧定螺钉、电机安装螺钉、电机联接键、主轴联接键、质量块联接键紧固件组成,与测力天平同轴安装于飞行器模型的尾部空腔内,通过驱动惯性质量块进行圆周运动提供惯性抑振力,实现对飞行器风洞模型俯仰、偏航两自由度复合振动的控制。装置结构紧凑、控制简便,安装于模型内空腔避免了对模型气动外形产生附加影响,应用潜力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飞行器风洞模型振动主动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风洞模型振动惯性作动抑制装置,该装置具备抑制风洞模型俯仰、偏航复合振动的功能。
背景技术
风洞模型试验是研究飞行器气动特性、降低飞行器研制成本及风险的重要途径。其中,飞行器模型最常采用尾部支撑、腹部支撑方式安装于风洞中,其结构为类悬臂式,呈现弱刚度、低阻尼的特点。加之受试验段气流脉动力影响,模型极易产生不规则振动,严重影响气动力测量精度,甚至损坏自身结构,必须对模型振动进行主动抑制。
目前基于压电陶瓷的主动抑振装置成为主流,其以压电陶瓷作为驱动元件,将抑振装置安装于支杆末端或中段,施加控制电压使装置输出抑振力,在模型尾部支撑方式中应用广泛。但针对低速试验条件下的大尺寸风洞模型,一般采取腹部支撑方式,其支杆结构异形导致抑振装置难以布置,且其振动模态复杂极大增加了控制复杂度。
基于惯性作动原理的振动控制手段凭借其抑振装置结构简单、控制代价低廉的优势,已经广泛应用于船舶受运行载荷振动控制、桥梁受风载振动控制等领域。在船舶振动控制领域,基于惯性作动原理的电动消振器已实现商品化,其原理为通过控制旋转惯性作动器输出离心控制力,抑制船舶主机和螺旋桨引起的船体低频结构振动。在桥梁振动控制领域,采用双转子阻尼器提供周期性变化抑振力,抑制风载引起的桥体周期性振动。
但在风洞模型振动控制领域鲜有应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陈卫东等人在2007年发表的论文《跨声速风洞测力模型主动减振系统的试验研究》中,研制了一种电磁式惯性作动器,搭建了一套振动主动控制系统,以振动加速度信号作为反馈,经控制决策驱动作动器输出俯仰方向惯性力,抑振效果达70%以上。该装置利用了模型内部空间,将两个电磁式惯性作动器并联安装于模型内部前腔,但其输出力均为俯仰方向,故仅具备俯仰单方向振动抑制能力。同时,装置体积庞大而输出力有限,抑振效果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发明一种风洞模型振动惯性作动抑制装置,实现对飞行器风洞模型俯仰、偏航双自由度的复合振动控制。该装置内置由电机驱动的惯性质量块8,利用其圆周运动提供惯性离心力的特点,控制其输出与俯仰、偏航方向振动合力反向的惯性力,从而抑制模型俯仰、偏航双自由度的复合振动。本发明安装于模型内尾部空腔内,与模型尾部支杆同轴,具有结构紧凑、控制简便、不影响模型气动外形的特点。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风洞模型振动惯性作动抑制装置,包括外壳基座1、端盖2、端盖紧定螺钉3、轴承4、主轴5、预紧螺母6、定位轴套7、惯性质量块8、联轴器9、电机10、电机安装螺钉11和质量块联接键15,装配联接,实现运动及力传递;
外壳基座1为底部周向外凸的圆柱体,其顶端外表面通过端盖紧定螺钉3与端盖2连接,其底端内表面通过电机安装螺钉11与电机10连接;外壳基座1顶端设有一凹槽用于安装轴承4;主轴5下端通过联轴器9与电机10连接,联轴器9通过电机联接键13和主轴联接键14将电机10输出扭矩传递至主轴5,进而通过质量块联接键15驱动惯性质量块8进行以主轴为中心的圆周运动,其产生的离心惯性力反作用于外壳基座1;主轴5上端穿过外壳基座1与轴承4连接;预紧螺母6与定位轴套7依次固定套于主轴5上;惯性质量块8呈“T”字形,进行以主轴5为中心的圆周运动,其通过预紧螺母6与定位轴套7实现轴向固定于主轴5上,通过质量块联接键15实现周向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259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简易圆轴定位销组装机构
- 下一篇: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