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等效比热容的相变储能结构热分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22092.6 | 申请日: | 2021-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646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发明(设计)人: | 谭公礼;刘则良;戴志强;方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5/00 | 分类号: | G01N25/00;G01N25/12;H05K7/20;G06F30/20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薛云燕 |
地址: | 22500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等效 热容 相变 结构 分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等效比热容的相变储能结构热分析方法,该方法基于弹载电子设备包括体积、重量、外界换热条件、热功率、工作时间的多参数约束条件,运用相变材料等效比热容计算方法,以尺寸、重量、结构、相变材料种类为参数进行多目标优化,形成包括相变材料质量、温度分布的多参数最佳组合,得到满足散热要求的相变储能结构型式。本发明通过将相变材料的潜热值等效成比热容,将相变过程等效为固定比热容的单相物质进行仿真,计算快捷方便、结果准确可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相变材料储能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等效比热容的相变储能结构热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航天、弹载电子设备对体积、重量要求极为严苛,空间狭小且密闭,外界散热条件苛刻,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功率电子的日益普遍应用,弹载电子设备的散热难题日益突出,无法进行常规的风冷、液冷,仅仅依靠自身的金属结构件来进行散热,即利用金属结构件的热容,被动地蓄纳电子模块工作时耗散的热量,有限的结构材料热沉容量往往难以有效吸纳电子设备的热耗。近年来,弹载电子设备功耗增加,在工作末段散热不足和温度超限的情况愈发突出。
某些电子设备体积小、重量轻,发热量大,工作时间长,绝热散热环境,要求在工作时间内散热满足要求,保证电子器件性能。其主体材料为铝合金,比热容较小,需要结合某大潜热相变材料作为热沉。某相变材料本身具有较高的热容且具有较大的相变潜热,能吸收绝大部分的热量,保证工作时间内电子器件工作温度不至于太高。电子器件热量通过铝板传导至相变材料,相变材料先自身热容蓄热,达到熔点后利用潜热吸收热量,待全部融化后液态下热容吸热。相变材料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热阻、温度差较小。
相变材料是指在特定温度下,从一种聚集态转变到另一种聚集态的物质,相变材料在物质状态变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能吸收巨大的热量,即高潜热值。由于相变材料具有高潜热特性,因此常将相变材料应用于短时间工作的弹载电子器件散热,吸收电子器件工作时的热量。使用时,需要根据电子器件的工作温度选择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选择潜热值、导热系数大,密度相对较大的相变材料。但是由于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较低,需要进行相变材料结构一体化研究,然后对整个散热结构进行优化计算,相变材料一体化结构的导热性能,包括相变材料的高导热系数、高潜热、密度、相变温度等。
通过仿真可以快速评估相变散热结构的热符合性,但是由于相变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聚集状态的变化和比热等特性的变化,因此难以准确的模拟相变过程。国内外对相变、两相流过程仿真研究较多,但是由于相变过程的复杂性,仿真准确度不高。目前主流热流仿真软件FLUENT、FLOEFD、FloTHERM、ICEPAK均很难准确模拟相变过程,结果准确度较差,两相流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误差在10℃左右。
现有弹载电子设备缺乏有效的手段进行热设计评估,往往只能依靠经验估算,后期利用试验数据进行验证,研制周期较长,不利于过程迭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快捷、准确的基于等效比热容的相变储能结构热分析方法,在设计方案阶段进行有效的评估热设计符合性,从而实现最优设计。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基于等效比热容的相变储能结构热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如下:
基于弹载电子设备包括体积、重量、外界换热条件、热功率、工作时间的多参数约束条件,运用相变材料等效比热容计算方法,以尺寸、重量、结构、相变材料种类为参数进行多目标优化,形成包括相变材料质量、温度分布的多参数最佳组合,得到满足散热要求的相变储能结构型式。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为:(1)相变材料采用等效比热容,准确度高:从相变材料的最终状态出发,提出一种相变过程等效比热容的瞬态仿真计算方法,将相变材料的潜热值等效成比热容,将相变过程等效为固定比热容的单相物质进行仿真,仿真准确度更高,经与后期试验测量结果对比仿真与试验误差在3℃以内;(2)采用FLOEFD进行瞬态仿真计算,计算快捷方便,为弹载设备热设计及结构优化提供了有效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220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