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示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1510838.1 申请日: 2021-12-10
公开(公告)号: CN114164178A 公开(公告)日: 2022-03-11
发明(设计)人: 张京钟;周少聪;余爽;王娜娜;汪婧雯;武月;牛晨旭;曾东鳌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N5/10 分类号: C12N5/10;C12N15/12;C12N15/867;C12N15/65;C12N5/0775;A61K35/28;A61K35/51;A61K38/17;A61P19/08;A61P29/00
代理公司: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9 代理人: 韩玲
地址: 215163 江苏***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可示踪 脐带 间充质 干细胞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可示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所述可示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过表达LMP‑1蛋白,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提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2)构建慢病毒表达载体pLVX‑LMP‑1‑T2A;3)慢病毒包装;4)用重组慢病毒感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得到修饰有LMP‑1基因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本发明通过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过表达LMP‑1基因,能显著上调蛋白聚糖基因、成骨蛋白基因,从而可以增加透明样基质的合成,维持椎间盘细胞的软骨样形态,再结合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成体细胞的优点,能持续补充椎间盘各个组织凋亡的细胞类型,从而能够著减缓或逆转椎间盘细胞的退化,可以为治疗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提供可靠的新方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示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一种常见的脊柱健康问题。在一项全球系统性的调查中,在特定的时间内,一般人群中下腰痛的平均患病率约为18%,一年患病率约为38%。因此,减少下腰痛相关的致残率,降低与下腰痛相关的医疗开支,可以带来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下腰痛的病因复杂,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被认为是主要原因[Urits I,Burshtein A,Sharma M,et al.Low Back Pain,a Comprehensive Review:Pathophysiology,Diagnosis,and Treatment[J].Curr Pain Headache Rep 2019,23:23.]。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IVD)是人体中最大的无血管、无神经的结构,包含许多相互支撑及相互作用的组织。椎间盘是脊柱椎体之间的软组织,允许椎体之间进行有限的相对运动,从而实现通过脊柱传输多方向的负荷。椎间盘由三个主要组织组成:纤维环、髓核、终板软骨。每个组织都具有特征性的成分和结构,使得它们提供独特的机械性能。纤维环位于椎间盘的外层,呈密闭的环状多层结构将凝胶状的髓核包裹在中间;髓核位于纤维环中间,由纤维网状结构的软骨细胞和蛋白多糖粘液样的基质构成,含水量大;薄片状的终板软骨位于椎间盘上下两面将纤维环和髓核夹在中间。这些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推间盘实现其功能。椎间盘细胞种类较多,但不同部位细胞含量不一致,其中纤维环含量最少,但细胞表型较为稳定;髓核含量较多,但细胞表型不稳定且容易老化。固体-流体相互作用在介导生物组织的粘弹性功能中有重要作用。在椎间盘中,水的含量是由若干因素影响的,包括年龄、疾病和机械负荷等。

椎间盘退行性病变(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s,DDD)是当今社会上一种比较常见的腰背腿疼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高,危害大,是造成很多人运动障碍的首要原因。在美国大约有75%-85%的人一生中至少有过一次因为椎间盘病变而引起的腰背疼痛,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椎间盘疾病的发病率也是与日俱增,而且患病人群朝着年轻化发展,这些无不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同时对此病的治疗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椎间盘退变的明确原因尚不清楚,但是就目前的研究来看,这种疾病的发生与遗传,椎间盘的老化,超负荷工作,炎症,椎间盘营养物质代谢失衡等因素密切相关。但究其根本原因椎间盘退变主要表现在髓核细胞活力降低,细胞数量减少和细胞外基质合成减少(合成减少和降解增加),纤维环老化和软骨终板钙化。对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手段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但是这些治疗方法不能从根本上抑制椎间盘的病变,而且手术治疗还可能破坏椎间盘的结构,从而加速了病变过程。因此,迫切需要找到一种直接保留和/或恢复椎间盘结构和机械功能来治疗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新方案。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108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