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音频收发电路及相关设备、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09366.8 | 申请日: | 2021-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049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黎绍鑫;郝正海;徐承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讯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40 | 分类号: | H04B1/40;H04R3/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威世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0 | 代理人: | 刘希 |
地址: | 230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音频 收发 电路 相关 设备 方法 装置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音频收发电路及相关设备、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其中,音频收发电路包括:数据收发模组、传输总线和主控模组,数据收发模组,包括时钟管理模块和并行设置的多个音频收发模块,音频收发模块用于通过音频总线耦接至拾音电路和/或扬声电路,且时钟管理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至各个音频收发模块,以同步各个音频收发模块的时钟参数;传输总线,包括主控接口、数据接口和第一配置接口,多个音频收发模块均耦接至数据接口,且时钟管理模块的配置端连接至第一配置接口;主控模组,连接至主控接口,以通过主控接口实现与数据收发模组之间的数据互通。上述方案,能够实现所有通道数据同步且对齐。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音频收发电路及相关设备、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多人对话系统来实现线上会议、商务洽谈等。通过多人对话系统结合相应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很多房间声学问题,比如声源定位、去混响、语音增强、盲源分离等,故有助于提升多人对话质量。
目前,市面上多人对话系统一般通过集成麦克风阵列以及诸如DSP(Digital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ARM(即Advanced RISC Machines)、MCU(MicroControl Unit,微控制单元)、ADC(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模拟数字转换器)等元器件实现。然而,这些方式均存在时钟不同步的问题,故很难实现所有通道数据同步且对齐,继而直接影响后续上述算法的正常执行。有鉴于此,如何实现所有通道数据同步且对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音频收发电路及相关设备、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能够实现所有通道数据同步且对齐。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音频收发电路,包括:数据收发模组、传输总线和主控模组,数据收发模组,包括时钟管理模块和并行设置的多个音频收发模块,音频收发模块用于通过音频总线耦接至拾音电路和/或扬声电路,且时钟管理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至各个音频收发模块,以同步各个音频收发模块的时钟参数;传输总线,包括主控接口、数据接口和第一配置接口,多个音频收发模块均耦接至数据接口,且时钟管理模块的配置端连接至第一配置接口;主控模组,连接至主控接口,以通过主控接口实现与数据收发模组之间的数据互通。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媒体设备,包括:拾音电路、扬声电路和上述第一方面中的音频收发电路;其中,拾音电路、扬声电路通过音频总线耦接至音频收发电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音频收发方法,音频收发方法应用于上述第一方面中的音频收发设备,音频收发方法包括:主控模组通过传输总线同步各个音频收发模块的时钟参数;基于音频收发任务,通过传输总线获取各个音频收发模块收取的第一音频数据,和/或,准备第二音频数据,由各个音频收发模块通过传输总线取走并发出第二音频数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音频收发装置,音频收发装置集成于上述第一方面中的音频收发电路,音频收发装置包括:时钟同步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时钟同步模块,用于驱使主控模组通过传输总线同步各个音频收发模块的时钟参数;数据传输模块,用于驱使主控模组基于音频收发任务,通过传输总线获取各个音频收发模块收取的第一音频数据,和/或,准备第二音频数据,由各个音频收发模块通过传输总线取走并发出第二音频数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运行的程序指令,程序指令用于实现上述第三方面中的音频收发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讯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合肥讯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0936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