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实验室内超低温环境下飞机APU高温尾气降温排放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507589.0 | 申请日: | 2021-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956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5 |
发明(设计)人: | 成竹;吴敬涛;任战鹏;李剑;杜文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F5/60 | 分类号: | B64F5/60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马凤云 |
地址: | 71006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验 室内 超低温 环境 下飞机 apu 高温 尾气 降温 排放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验室内超低温环境下飞机APU高温尾气降温排放方法,包括步骤:一、风机选型;二、给定飞机APU高温尾气排放安全设定温度;三、确定电伴热带的加热温度;四、预估喷淋降温用水质量流量;五、飞机APU高温尾气初级降温排放;六、尾气排放温度检测与调节;七、飞机APU高温尾气持续降温排放。本发明利用实验室内排气口温度传感器、实验室环境温度传感器和实验室环境压力传感器检测APU开车条件下室内环境是否平衡,进而选定满足需求的风机类型,保证了实验室内温度、压力的稳定,确保了飞机及试验人员的安全,确定电伴热带的加热温度,有效防止供水管不会结冰冻结堵塞,在实验室内超低温环境下仍然具有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密闭实验室内飞机APU开启过程中APU引流排气降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实验室内超低温环境下飞机APU高温尾气降温排放方法。
背景技术
在全机气候实验室内进行气候实验,需要开启飞机APU为飞机提供动力。APU排除的高温、高压尾气如果直接排入实验室不但会破坏实验室内的温度、压力环境,同时尾气在实验室内积聚,也会对实验室和飞机甚至试验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在实验室内开启飞机APU时,需要将尾气排出至实验室外。实验室内飞机APU排气设备包括初始调整管道、用于将气体排出实验室外的引流管道和安装在引流管道的排气端的风机,初始调整管道内设置有喷淋降温设备,现有的喷淋降温设备喷淋水量巨大,资源浪费,另外,现有的飞机常常会在-50℃以下的超低温环境下进行飞机气候试验,在实验室进行超低温环境试验时,一方面实验室内为极低温,另一方面飞机APU尾气进入引流管道后仍然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在进行超低温环境试验时,采用水喷淋环节对高温尾气进行降温,同时需要保证在此温度下喷淋水不结冰,防止低温下积水冻结堵塞,因此,现如今缺少一种节省物力和人力的实验室内超低温环境下飞机APU高温尾气降温排放方法,为实验室内极端气候试验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实验室内超低温环境下飞机APU高温尾气降温排放方法,通过初始调整管道长度确定初始调整管道可容纳的尾气量进而决定喷淋降温机构的喷水量,利用实验室内排气口温度传感器、实验室环境温度传感器和实验室环境压力传感器检测APU开车条件下室内环境是否平衡,进而选定满足需求的风机类型,保证了实验室内温度、压力的稳定,确保了飞机及试验人员的安全,确定电伴热带的加热温度,有效防止供水管不会结冰冻结堵塞,在实验室内超低温环境下仍然具有稳定性,利用尾气排放温度检测器检测引流管道排放处的尾气温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进而为调节用水量实现温度调节提供依据,保证实验室内极端气候的模拟,便于推广使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实验室内超低温环境下飞机APU高温尾气降温排放方法,利用实验室内飞机APU排气系统对飞机APU排气进行排放冷却,所述实验室内飞机APU排气系统包括用于容纳飞机的实验室和将飞机APU排气输出至室外的飞机APU排气设备,飞机APU排气设备包括依次连接的初始调整管道、引流管道、蝶阀和风机,初始调整管道上设置有喷淋降温器,喷淋降温器包括多个沿初始调整管道长度方向均匀设置的喷淋降温机构,所述喷淋降温机构包括设置在初始调整管道外的供水管和多个沿初始调整管道长度方向均匀设置在初始调整管道内壁上的喷淋环管,所述喷淋环管朝向初始调整管道内中心方向的侧壁上均匀开设有多个喷水孔;
供水管为具有一个输入管和多个输出管的供水管,供水管上输出管的数量与所述喷淋降温机构中喷淋环管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输出管上安装有阀门和流量传感器;
供水管外缠绕包裹有电伴热带,电伴热带外缠绕包裹有保温棉;
实验室内靠近飞机APU排气口外3m位置处设置有排气口温度传感器,实验室内位于飞机非工作区的位置处设置有实验室环境温度传感器和实验室环境压力传感器;
初始调整管道和引流管道均为圆管;
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未经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0758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