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硅酸锌纳米颗粒复合纤维支架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1505370.7 | 申请日: | 2021-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724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1 |
发明(设计)人: | 吴成铁;张洪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L27/60 | 分类号: | A61L27/60;A61L27/44;A61L27/50;A61L27/54;D01F6/92;D01F1/10 |
代理公司: | 上海瀚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1 | 代理人: | 曹芳玲;郑优丽 |
地址: | 20005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硅酸 纳米 颗粒 复合 纤维 支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同时促进皮肤创面愈合与皮肤神经血管网络重建的硅酸锌纳米颗粒复合纤维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硅酸锌纳米颗粒复合纤维支架包括:生物高分子纤维、以及嵌于所述生物高分子纤维中的硅酸锌纳米颗粒;所述硅酸锌纳米颗粒与所述生物高分子纤维的质量比为(0.02~0.4):1;
所述生物高分子纤维支架为定向排列的纳米纤维组成的三维网络结构;
所述硅酸锌纳米颗粒为由硅酸锌纳米短棒自组装堆积而成的纺锤状结构,长度范围为600~900 nm,宽度范围为200~500 nm,粒径分布在400~800 n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酸锌纳米颗粒复合纤维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高分子纤维为具有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纤维,纤维的直径范围为0.4~2μ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硅酸锌纳米颗粒复合纤维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高分子纤维为聚乳酸、聚己内酯或壳聚糖高分子纤维。
4.一种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硅酸锌纳米颗粒复合纤维支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将锌盐溶液、硅源溶液以及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搅拌混合形成混合溶液,然后进行水热反应,收集沉淀并洗涤,得到所述硅酸锌纳米颗粒;将所述硅酸锌纳米颗粒与生物高分子纤维材料在六氟异丙醇溶液中均匀混合,之后将混合均匀的溶液装入注射器中进行静电纺丝,干燥后得到所述硅酸锌纳米颗粒复合纤维支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锌盐为硝酸锌、硝酸锌水合物、硫酸锌、硫酸锌水合物、或无水氯化锌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硅源为硅酸钠水合物、或正硅酸乙酯TEOS;所述混合溶液中锌盐的质量浓度为0.05~0.1 g/mL,氢氧化钠的质量浓度为0.2~0.4 g/mL,硅源的质量浓度为0.01~0.1 g/mL。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热反应的温度为160~240 ℃,时间为12~36 h。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硅酸锌纳米颗粒与生物高分子纤维材料在六氟异丙醇溶液中的质量比为(0.02~0.4):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硅酸锌纳米颗粒与生物高分子纤维材料在六氟异丙醇溶液中的质量比为0.1:1。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纺丝的参数为:纺丝使用电压为8~12 kV,接收滚筒转速为1800~2500 r/min,针头挤出速度为0.01~0.05 mL/min,接收滚筒与针头距离为10~20 cm。
10.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酸锌纳米颗粒复合纤维支架在具有创面愈合与神经血管网络重建双重功能的生物活性皮肤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05370.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装配式卫生间防水底盘
- 下一篇:一种室内装修用装配式水电槽的预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