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铝灰渣资源综合利用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500423.6 | 申请日: | 2021-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151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0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伟荣 |
主分类号: | C04B7/32 | 分类号: | C04B7/32;C04B7/42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23 | 代理人: | 张盛楚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铝灰渣 资源 综合利用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铝灰渣资源综合利用的方法,铝灰渣作为铝质校正剂或铝质校正剂的主要成分应用于水泥制造过程中,铝灰渣于水泥生料制备过程中加入,后入窑煅烧成熟料。本发明将铝灰渣作为铝质校正剂或铝质校正剂的主要成分,并将其应用于水泥的生产过程中,通过将铝灰渣添加于水泥的生料中,并入窑煅烧成水泥熟料,一方面使铝灰渣得到了回收利用,同时该技术可以在锻烧过程中直接脱硝,减少了脱硝时氨水的用量,同时也避免了降尘时向铝灰或生料中洒水而导致的易爆的现象,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泥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铝灰渣作为铝质校正剂应用于水泥的资源综合利用的方法。
背景技术
硅酸盐水泥熟料是硅酸盐水泥最主要的原材料,主要化学组成为氧化钙(CaO),一般范围为62-67%;二氧化硅(SiO2),一般范围为20-24%;三氧化二铝(Al2O3)一般范围为4-7%;三氧化二铁(Fe2O3),一般范围为2.5-6%。这四种氧化物构成水泥熟料的最主要的化学成分,通常在熟料中占95%以上,同时含有5%以下的少数氧化物,如氧化镁(MgO)、硫酐(SO3)、氧化钛(TiO2)、氧化磷(P2O5)以及碱(k2O、Na2O)等。
生产硅酸盐水泥用的原料,主要是石类质原料(主要提供氧化钙)和粘土质原料(主要提供氧化硅、氧化铝和少量氧化铁)。梅州区域地质条件限制,粘土质原料氧化铝、氧化铁含量不足。因此,当用石类质原料和粘土质原料配合后,其成分满足不了水泥熟料成分要求,需用铁质校正原料和铝质校正材料进行配料。当石灰质原料和粘土质原料配合所得生料成分不能符合配料方案要求时,必须根据所缺少的组分,掺加相应的校正原料,以补充某些成分的不足,常用较正原料有低品位铁矿石、铁厂尾矿、硫铁矿渣、铜渣;铝矾土、铝灰渣、煤矸石、粉煤灰等。
而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1210234041.8,公开号:CN102730995B,公开了一种铝塑包装废物资源化利用为硅酸盐水泥铝质校正剂的方法,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药品泡罩包装,铝和塑料的含量分别为10%和90%,原料先经过破碎至粒径小于0.2cm,药品泡罩包装替代生料中铝质成分的5%(以Al的质量计),然后与硅酸盐水泥生料进行混合,行星研磨仪上混合均匀,饱和比KH=0.9,硅率SM=2.6,铝率AM=1.5。加水压制成φ20mm×15mm生料片。105℃烘干24h后在升降电炉中以20℃/min的升温速率升高到1450℃并煅烧1h,空气中急冷(风扇冷却)。冷却后将熟料块在行星研磨仪上磨成0.08mm筛余小于10%的细粉。
将煅烧后熟料与去离子水以L/S=0.3(mL/g)的比例均匀混合,置于塑料瓶中,密封后置于干燥器内养护,养护时间为1d、3d和28d。达到指定的养护周期后,采用1:1的甲醇-丙酮混合液终止水化。具体为采用混合液洗涤样品5min,然后采用该混合液漂洗3次,漂洗后的样品在马弗炉内于60±5℃下烘干2h。
对经过煅烧后硅酸盐水泥熟料进行检测,C3S、C2S、C3A和C4AF的含量分别为59.5%、23.2%、8.2%和9.0%”。
但存在以下问题:直接采用废弃的铝塑包装废物,其带有较多的杂质,对水泥品质的提升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易烧性差,无法适应窑系统煅烧需要。
而在我国,铝灰渣的产生量很大,但由于成分复杂、处置困难而缺乏高效利用途径,目前多被堆积处理,一方面占用土地,污染土壤,颗粒状的粉尘也对大气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如何通过技术研究,将铝灰渣作为铝质校正剂或铝质校正剂的主要成分,并作用于实际的水泥生产过程中,既可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又实际了铝灰渣的综合利用,这是一个难题。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伟荣,未经刘伟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0042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