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门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499377.2 | 申请日: | 2021-12-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227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 发明(设计)人: | 角谷诚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爱信 |
| 主分类号: | E05D15/10 | 分类号: | E05D15/10;E05F11/54;B60J5/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00 | 代理人: | 刘煜 |
| 地址: | 日本国爱知县***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稳定地支承门的车辆用门装置。车辆用门装置(20)具备:设置于门(5)的闭侧端部(45)的门侧卡合部(41);设置于门开口部(3)的闭侧端部(46)的车身侧卡合部(42);以及设置于第二连结臂(12)的伸缩机构(60)。车身侧卡合部具备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轴状卡合部(51),门侧卡合部具备在车宽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侧壁部并在门的开闭动作方向上延伸的引导槽(57)。而且,在门侧卡合部与车身侧卡合部卡合的门的全闭位置附近的开闭动作位置,轴状卡合部配置于引导槽内。并且,构成为,随着第二连结臂的长度基于伸缩机构的动作而变更,轴状卡合部沿着引导槽的延伸方向相对位移,由此,门进行开闭动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有如下车辆用门装置,该车辆用门装置具备第一连结臂和第二连结臂,该第一连结臂和第二连结臂具有相对于车身的第一转动连结点和相对于车辆的门的第二转动连结点。这样的车辆用门装置基于第一连结臂和第二连结臂所形成的连杆机构的动作使设置于其门开口部的门进行开闭动作。另外,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结构,在门处于闭状态的情况下,将形成其连杆机构的各连结臂收纳在安装于车身侧部的末端部的门开口的外侧且安装于门的车内侧的密封条的内侧的位置。并且,例如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将这样的各连结臂所形成的连杆机构组合至车身侧的导轨与门侧的导辊单元卡合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9009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63693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上述那样的经由第一连结臂和第二连结臂所形成的连杆机构而将车辆的门支承于车身的结构中,在该门的开闭动作位置位于全闭位置附近的情况下,第一连结臂与第二连结臂的距离接近而容易成为直线地排列的状态。因此,存在难以稳定地支承该门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车辆用门装置具备:第一连结臂和第二连结臂,该第一连结臂和第二连结臂具有相对于车身的第一转动连结点和相对于车辆的门的第二转动连结点;门侧卡合部,该门侧卡合部设置于所述门的闭侧端部,该门基于所述第一连结臂和第二连结臂所形成的连杆机构的动作对所述车辆的门开口部进行开闭;车身侧卡合部,该车身侧卡合部设置于所述门开口部的闭侧端部,该门的所述闭侧端部基于所述门的开闭动作而与所述门开口部的所述闭侧端部接近分离;以及伸缩机构,该伸缩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连结臂和第二连结臂中的至少任一方,并且能够变更所述第一转动连结点与第二转动连结点间的长度,所述门侧卡合部和所述车身侧卡合部中的一方侧具备轴状卡合部,该轴状卡合部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延伸,所述门侧卡合部和所述车身侧卡合部中的另一方侧具备引导槽,该引导槽具有在车宽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侧壁部,并在所述门的开闭动作方向上延伸,所述车辆用门装置构成为,在所述门侧卡合部与所述车身侧卡合部卡合的所述门的全闭位置附近的开闭动作位置,所述轴状卡合部配置于所述引导槽内,并且随着所述第一转动连结点与第二转动连结点间的长度基于所述伸缩机构的动作而变更,所述轴状卡合部沿着所述引导槽的延伸方向相对位移,由此,所述门进行开闭动作。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引导槽内配置轴状卡合部,从而限制了车宽方向上的门的位移。并且,由此,即使在第一连结臂与第二连结臂的距离接近而容易成为直线地排列的状态的全闭位置附近的开闭动作位置,也能够稳定地支承门。而且,在门侧卡合部与车身侧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基于伸缩机构的动作,门的开闭动作轨迹从圆弧状的滑行轨迹变化为直线状的滑动轨迹。并且,由此,能够顺畅地使门向全闭位置进行闭动作以及从全闭位置进行开动作。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车辆用门装置优选的是,所述门侧卡合部具有所述引导槽,并且所述车身侧卡合部具有所述轴状卡合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爱信,未经株式会社爱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993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