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固体发动机中三元乙丙橡胶内隔热的胶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95615.2 | 申请日: | 2021-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925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张跃峰;周琳贇;邹俊军;钱志英;肖海刚;毕超;刘立志;沈育俊;王锦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5/02 | 分类号: | C09J5/02;C09J5/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 31334 | 代理人: | 李佳俊;郭国中 |
地址: | 20111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体 发动机 三元乙丙橡胶 隔热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固体发动机内隔热技术领域内的一种固体发动机中三元乙丙橡胶内隔热的胶接方法,包括:S1,将待胶接零件表面进行预处理,使待胶接零件表面形成凸凹不平面,再进行清洗、晾干;S2,将三元乙丙橡胶生料进行加工处理,压制成型并裁剪;S3,在步骤S1形成的待胶接零件表面和步骤S2形成的三元乙丙橡胶表面各喷涂一层胶粘剂;S4,将涂胶后的待胶接零件和三元乙丙橡胶装配,使得待胶接零件和三元乙丙橡胶喷涂有胶粘剂的表面相贴合;S5,将装配后的待胶接零件和三元乙丙橡胶放入模具进行加热硫化,使待胶接零件与三元乙丙橡胶胶接固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既能达到可靠的粘合要求,又操作简单、快捷、生产效率且固化温度低,能源消耗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体发动机内隔热技术领域,具体的为一种固体发动机中三元乙丙橡胶内隔热的胶接方法。
背景技术
固体发动机内隔热层是置于发动机金属壳体内壁与药柱或隔热复合材料之间的一种隔热材料。其主要作用是抵抗固体发动机燃料产生的危机金属壳体结构完整性的高温。三元乙丙橡胶因其热分解温度高、热分解吸热大、耐热氧老化性能好,充填系数大,与多种药柱推进剂及壳体复合材料均有良好的相容性,所以为固体发动机理性的壳体内隔热材料。
经现有技术检索发现,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为CN106634645A,公开了一种三元乙丙橡胶的粘接方法,包括:将待粘接件的表面进行预处理;在进行预处理后的待粘接件的表面均匀喷涂一层第一粘合剂,喷涂完成后将待粘接件进行第一次烘烤;将待粘接件烘干后,在第一粘合剂表面再均匀喷涂一层第二粘合剂,然后将带粘接件进行第二次烘烤;炼制三元乙丙橡胶时,加入10-50份碱性白炭黑;将第二次烘烤后的待粘接件与成型后的三元乙丙橡胶在模具里进行高温硫化,以使待粘接件与所述三元乙丙橡胶产生粘合。该发明中先后喷涂两种粘合剂,每种粘合剂均需高温烘烤,操作繁琐、生产效率低、能源消耗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固体发动机中三元乙丙橡胶内隔热的胶接方法。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固体发动机中三元乙丙橡胶内隔热的胶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待胶接零件表面进行预处理,使待胶接零件表面形成凸凹不平面,再进行清洗、晾干;
S2,将三元乙丙橡胶生料进行加工处理,压制成型并裁剪;
S3,在所述步骤S1形成的待胶接零件表面和所述步骤S2形成的三元乙丙橡胶表面各喷涂一层胶粘剂;
S4,将涂胶后的待胶接零件和三元乙丙橡胶装配,使得待胶接零件和三元乙丙橡胶喷涂有胶粘剂的表面相贴合;
S5,将装配后的待胶接零件和三元乙丙橡胶放入模具进行加热硫化,使待胶接零件与三元乙丙橡胶胶接固化。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1中,待胶接零件表面形成凸凹不平面是依次通过打磨处理工艺、喷砂处理工艺形成。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喷砂处理工艺中的参数为使用目数15-40目的石英砂,设置喷砂压力为0.4-0.6MPa,喷砂机喷嘴距离工件的距离为100-300mm,喷嘴与工件角度为30°-60°,喷嘴喷砂的速度控制为45±5s/15cm2。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1中,待胶接零件表面预处理中还包括磷酸阳极化,所述磷酸阳极化处理步骤是在打磨处理步骤之后进行。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3中的胶粘剂为热固性结构胶,所述胶粘剂的组分包括丁腈橡胶和酚醛树脂。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3中,喷涂于待胶接零件表面的胶粘剂的层厚为0.1-0.3mm。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3中,喷涂于三元乙丙橡胶表面的胶粘剂的层厚为0.1-0.3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956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