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船舶压载水上岸接收、处理及回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94839.1 | 申请日: | 2021-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299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张凯磊;彭士涛;贾建娜;褚强;刘连坤;郑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1/50 | 分类号: | C02F1/50;C02F1/78;E02B8/06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8 | 代理人: | 王梦 |
地址: | 300456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船舶 水上 接收 处理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船舶压载水上岸接收、处理及回用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压载水箱、压载水处理系统和压载水接收系统;压载水箱为中空立方体箱体,其内部且位于进水口正下方设置有具有槽式结构的防冲刷消力坎,槽内铺设有鹅卵石层;压载水处理系统包括与每个压载水箱匹配的进水管、出水管、消毒水出水管、溢流管、放空管、回用水泵、自清洁设备和消毒水进水管,以及供电电箱和电控开关;压载水接收系统包括一根由设置在岸侧固定支架上的移动软管带与连接在前端的多功能转换接头构成的压载水接入管路和多根由多功能转换接头、泄流管和末端阀门依次连接形成的压载水泄流管路;该系统解决了目前压载水上岸的管路衔接、流量匹配及船岸连接软管固定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压载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船舶压载水上岸接收、处理及回用系统。
背景技术
船舶压载水用于在航船舶控制船舶横倾、纵倾及稳性吃水,是船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的规定,进入公约缔约国海域的所有船舶必须安装通过IMO认可的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压载水排放须满足D-2标准要求,因此船舶压载水一般在船舶靠岸时通过上岸接收、处理和回用等方式实现其二次利用,如煤堆场抑尘、浇洒绿地、道路除尘等。
目前,针对船舶压载水上岸接收、处理及回用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压载水上岸接收船、岸管路衔接问题;具体地,经过统计与调查,目前部分大型船舶已经对船舶内部压载水排放管路进行改造,改造后的船舶在甲板设置压载水排放口,排放口的形式多为法兰,便于压载水的上岸接收利用。但各类船舶压载水排放口法兰尺寸不一致,给压载水的上岸接受带来很多困难;
(2)船、岸设备流量匹配问题;具体地,部分船舶吨位较大,船舶配备的压载水排放泵额定流量也较大。例如某搜吨位4.6万吨的船舶,配备了额定流量 1000吨/h的压载水泵。小型的压载水接收设备总容量较小,配备的接水管路直径较小,与大型船舶携带压载水量、水泵参数不匹配,较大的流量会使得管道阻力过大,压载水接收设备受到高速水流的冲击力也很大,存在烧坏船舶压载水泵、水箱在巨大水流冲击力下被破坏等风险;
(3)船岸连接软管的固定问题;具体地,船舶压载水上岸接收一般采用软管,由软管连接船舶压载水排放口与岸上固定的压载水接收管道。软管在经过船舶边缘时容易弯折,水流经过弯折的管段会产生较大的阻并使软管来回震荡,使得管道过流能力下降,甚至烧坏船内压载水泵,影响接水作业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将压载水处理为中水可用于煤堆场抑尘、浇洒绿地、道路除尘的中水的船舶压载水上岸接收、处理及回用系统。
为此,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船舶压载水上岸接收、处理及回用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压载水箱、压载水处理系统和压载水接收系统;其中,
压载水箱沿岸线延伸方向一字排列设置在岸边,其为中空立方体箱体;在压载水箱的顶面一侧开设有第一进水口、另一侧开设有第二进水口;在压载水箱的一侧侧壁的顶部开设溢流出口、底部间隔开设有回用水出水口、原水出水口和溢流入口;在压载水箱内且位于第一进水口的正下方设置有固定在箱体底面上防冲刷消力坎,其为由一块底板和四块侧板围成的一个顶部设有开口的槽式结构,且在凹槽内铺设有鹅卵石层;
压载水处理系统包括与每个压载水箱匹配的进水管、出水管、消毒水出水管、溢流管、放空管、回用水泵、自清洁设备和消毒水进水管,以及供电电箱和电控开关;进水管的一端与压载水箱上的第一进水口连通、另一端与其他压载水箱的进水管汇至进水总管上;出水管的一端与回用水出水口连通,回用水泵安装在出水管上;自清洁设备的进液端通过消毒水进水管与原水出水口连通、出液端通过消毒水出水管与第二进水口连接并形成连通;溢流管的一端与溢流出口连接并形成连通、另一端与溢流入口连接并形成连通;放空管的一端与溢流管连通,且在放空管上设置有电控阀门;供电电箱通过电控开关与回用水泵、自清洁设备、以及电控阀门电连接,以通过电控开关控制各用电部件的开/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未经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948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