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模型的内装三维送审设计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92468.3 | 申请日: | 2021-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392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朱明华;周妙玲;张红伟;姜璋;徐忆宁;杨庆;何志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5 | 分类号: | G06F30/15;G06Q10/1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徐秀秀 |
地址: | 20191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模型 三维 送审 设计 方法 存储 介质 电子设备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模型的内装三维送审设计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所述基于模型的内装三维送审设计方法包括:获取船舶内装送审数据包中的模型数据,解析所述模型数据为各个部件的三维模型;各个所述三维模型之间存在结构层级关系;按照预设防火规范审核条目,生成所述三维模型的防火规范审核结果;将所述三维模型的当前信息与预设规格书审核要求比对,生成设备规格审核结果;结构化呈现全船的所有舱室信息。本发明使船舶设计院/总装厂、船级社、船东三方实现同一平台或系统下的船舶设计管理,有效保证了设计状态的一致性,为整个流程节省了管理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船舶审图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三维送审设计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模型的内装三维送审设计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三维技术的深入应用以及创新技术的发展,船舶内装送审设计的原流程发生了变革,由原先的二维图逐渐转变为三维图。船舶工程内装设计全流程涉及的单位有船舶设计院、船级社、船东、船舶总装厂这四方。审核方对于船舶内装送审图的涵盖内容主要包括舱室布置审核、舱室空间方案审核、材料类布置审核、设备类布置审核,审核方基于三维模型进行舱室布置、防火要求是否满足客户需求、设计规范;空间方案设计是否满足船员居住习惯等,再将相关意见反馈至送审图进行退审。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基于模型的内装三维送审设计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无法针对审核方船级社、船东,以及送审方船舶设计院/总装厂,实现送审图待审核信息的快速查看等缺陷,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模型的内装三维送审设计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基于模型的三维送审过程中信息查看慢、信息获取方式繁琐等引起审图效率低下、用户体验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基于模型的内装三维送审设计方法,所述基于模型的内装三维送审设计方法包括:获取船舶内装送审数据包中的模型数据,解析所述模型数据为各个部件的三维模型;各个所述三维模型之间存在结构层级关系;按照预设防火规范审核条目,生成所述三维模型的防火规范审核结果;将所述三维模型的当前信息与预设规格书审核要求比对,生成设备规格审核结果;结构化呈现全船的所有舱室信息。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获取船舶内装送审数据包中的模型数据的步骤,包括:获取所述送审数据包中的内装部件属性信息、名称和规格;获取所述送审数据包中的内装部件的接口信息、开孔信息和定位信息;获取所述送审数据包中的内装部件所在舱室名称、舱室编号和舱室面积;获取所述送审数据包中的管理信息,模型版本和设计者。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按照预设防火规范审核条目,生成所述三维模型的防火规范审核结果的步骤,包括:确定与防火规范相关的三维模型;将所述三维模型的当前防火等级信息与所述预设防火规范审核条目进行关联;将不同防火等级的三维模型进行颜色区分显示;根据所述三维模型当前防火等级是否符合防火规范生成所述防火规范审核结果。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结构化呈现全船的所有舱室信息的步骤,包括:响应于审核方选择的舱室信息快速查看功能,以结构树的形式显示当前船涵盖舱室类型、当前船型该类舱室数量、该类舱室全船分布位置及该类舱室家具布置情况。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结构树,是通过对内装模型所在模型层级、模型类别信息的解析,形成按设计区域、模型类别创建的送审模型的结构树;其中,模型层级按照船型设计区域划分,包括上建、甲板层、系统、舱室或部件中的至少一种;模型类别包括围壁板、天花板、绝缘、甲板敷料、绝缘、舱室门、窗、厨房洗衣设备或家具中的至少一种。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模型的内装三维送审设计方法还包括:基于所述防火规范审核结果、所述设备规格审核结果或所述舱室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生成最终审核意见,所述最终审核意见与船舱的各区域的内装模型关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924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