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取代吡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492046.6 | 申请日: | 2021-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432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5 |
发明(设计)人: | 姜灵;闫丝雨;储消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207/333 | 分类号: | C07D207/333;C07D207/34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龚如朝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取代 吡咯 化合物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取代吡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它以式(I)所示的芳香胺类化合物、式(II)所示的β‑二酮类化合物、式(III)所示的β‑硝基芳基乙烯类化合物为原料,加入助磨剂硅胶和少许助溶剂,以直径为6~14mm的不锈钢研磨球为研磨介质,以10~30Hz的研磨频率下研磨反应10~60分钟,研磨结束后将反应物刮出,加入有机溶剂A溶解反应物,过滤后经浓缩、柱层析纯化制得式(IV)所示的多取代吡咯类化合物,反应式如下:上式中,R1为C1‑C3烷基、C1‑C3烷氧基或苯胺基;R2为H、C1‑C3烷基、C1‑C3烷氧基或卤素;R3为H、C1‑C3烷基或C1‑C3烷氧基。与现有的化学法相比,本发明方法的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时间短,污染少,能有效地实现多取代吡咯类化合物的合成。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机械研磨助力下无催化剂合成多取代吡咯类化合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多取代吡咯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生理和药理活性,如抗肿瘤、抗菌、抗炎等(SinghA.,Patel V.K.,RajakH.,J.Mol.Struct.,2021,1240,130590;Rawat P.,SinghR.N.,Ranjan A.,Gautam A.,Trivedi S.,Kumar M.,J.Mol.Struct.,2021,1228,129483;Gilmore S.P.,GonyeA.L.K.,Li E.C.,de los Reyes S.E.,Gupton J.T.,Quintero O.A.,Fischer-Stenger K.,Chem-BiolInteract.,2018,280,109)。这类化合物一般由化学法制备。
例如,最近Xiong等人以1,3-二羰基化合物和伯胺为原料,通过电氧化法合成了一系列多取代吡咯类化合物(Xiong M.T.,Liang X.,ZhouY.F.,PanY.J.,J.Org.Chem.,2021,86(7),4986)。2021年,Xiong等人以含炔基的磷叶立德、异氰酸酯、胺为原料,在硝酸银催化下,通过炔烃环化异构化反应合成多取代吡咯类化合物(Xiong J.,Mu Z.Y.,Yao G.,ZhangJ.A.,Feng Q.X.,He H.T.,PangY.L.,Shi H.,Ding M.W.,ChineseJ.Chem.,2021,39(6),1553)。2020年,Zhou等人以环丙醇和亚胺为底物,经AgO2CCF3催化,合成多取代吡咯类化合物(Zhou Y.L.,Wu M.C.,Liu Y.,Cheng C.G.,Zhu G.G.,Org.Lett.,2020,22(19),7542)。
尽管化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能顺利实现多取代吡咯类化合物的合成,但是催化剂制备繁琐、产物分离困难等缺点仍然制约上述方法的实际应用。因此,多取代吡咯类化合物的绿色合成研究仍然需要深入研究。
机械研磨反应是当前有机合成领域的研究热点,对于绿色化学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迄今,机械研磨技术已成功应用于Suziki偶联反应、Aldol反应等碳-碳成键反应,但目前还未见采用无催化剂机械研磨技术合成多取代吡咯类化合物的报道。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且绿色环保的多取代吡咯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所述的一种多取代吡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为:以式(I)所示的芳香胺类化合物、式(II)所示的β-二酮类化合物、式(III)所示的β-硝基芳基乙烯类化合物为原料,加入助磨剂硅胶,在加入助溶剂的作用下,以直径为6~14mm的不锈钢研磨球为研磨介质,于振摆式球磨仪的研磨罐中,以10~30Hz的研磨频率下室温下机械研磨反应10~60分钟,研磨结束后将反应物刮出,加入有机溶剂A溶解反应物,过滤后经浓缩、柱层析纯化制得式(IV)所示的多取代吡咯类化合物,反应式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920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