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反射面辅助的认知无线携能通信网络性能优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489414.1 | 申请日: | 2021-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217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广驰;乐文英;崔苗;刘圣海;王日明;王昆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17/382 | 分类号: | H04B17/382;H04B1/10;H04W28/06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禹小明 |
地址: | 51009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反射 辅助 认知 无线 通信 网络 性能 优化 方法 | ||
1.智能反射面辅助的认知无线携能通信网络性能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建立智能反射面辅助的认知无线携能通信网络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次要用户发射机、次要用户接收机、主要用户接收机和单个智能反射面;所述智能反射面包含反射相移矩阵;
S2:次要用户发射机根据波束形成向量产生复信号,所述复信号直接传输至次要用户接收机的同时,也经智能反射面反射后传输至次要用户接收机,在次要用户接收机处产生接收信号;
S3:根据功率分裂比,将接收信号分裂为处理输入信号和功率收集输入信号,并根据处理输入信号计算信干扰噪比、根据功率收集输入信号计算收获总能量;
S4:复信号传输过程中,对主要用户接收机造成干扰,计算主要用户接收机处的干扰功率;
S5:建立优化问题:以次要用户发射机的传输总功率为最小值作为优化目标,信干扰噪比、收获总能量、干扰功率为约束条件,对波束形成向量、反射相移矩阵和功率分裂比进行联合优化;所述优化问题具体表示为:
(P1)
式中,(1a)表示优化目标,即求取次要用户发射机的传输总功率的最小值;(1b)-(1f)表示约束条件,(1b)表示第k个次要用户接收机的信干扰噪比最小值不小于信干扰噪比阈值γk;(1c)表示第k个次要用户接收机的收获总能量不小于能量阈值ek;(1d)表示第l个主要用户接收机的干扰功率不大于干扰阈值εl;(1e)表示功率分裂比的取值范围;(1f)表示无源反射元件达到最大反射功率增益;
Θ表示反射相移矩阵,vk表示第k个次要用户接收机的波束形成向量,αk表示第k个次要用户接收机的功率分裂比;hk表示次要用户发射机与第k个次要用户接收机间的等效信道系数,vj表示第j个次要用户接收机的波束形成向量,表示第k个次要用户接收机处的天线噪声的方差,表示第k个次要用户接收机处的信号处理噪声的方差;表示第k个次要用户接收机的收获总能量,gl表示次要用户发射机与第l个主要用户接收机间的等效信道系数,qn表示第n个无源反射元件;K表示次要用户接收机的数量,(*)H表示求共轭转置操作,N表示无源反射元件的数量;
根据利用非线性能量获取模型计算收获总能量的方程将(1c)重新表述为:
式中,βk表示在非线性能量获取模型下所需的功率,表示第k个次要用户接收机的线性获取的收获能量,ak表示第一联合效应常数,bk表示第二联合效应常数,Ωk表示响应常数,Mk表示能量采集饱和时第k个次要用户接收机的最大收获功率;
进而将优化问题(P1)转化为:
(P2)
式中,μk表示第k个次要用户接收机处的功率转换效率,μk∈(0,1];
S6:采用交替优化方法对优化问题进行求解,获得次要用户发射机的传输总功率的最小值,输出对应的波束形成向量、反射相移矩阵和功率分裂比作为最优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反射面辅助的认知无线携能通信网络性能优化方法,所述步骤S1中,反射相移矩阵具体为:
智能反射面包括N个无源反射元件,N个无源反射元件组成反射相移矩阵:
Θ=diag(q1,q2,…,qn)
式中,Θ表示反射相移矩阵,qn表示第n个无源反射元件,βn表示第n个无源反射元件的幅度,θn表示第n个无源反射元件的相移,n∈{1,…,N},βn∈[0,1],θn∈(0,2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8941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