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抗炎活性的乌药烷型二聚倍半萜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1486837.8 申请日: 2021-12-07
公开(公告)号: CN114057764B 公开(公告)日: 2023-09-08
发明(设计)人: 倪伟;严欢;李萍;肖龙高;刘海洋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主分类号: C07D493/10 分类号: C07D493/10;C07D307/94;A61K31/365;A61P29/00
代理公司: 北京众泽信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01 代理人: 张艳萍
地址: 650000 云*** 国省代码: 云南;5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具有 活性 乌药 烷型二聚 倍半萜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说明书】:

发明属于植物化学和药物领域,涉及具有抗炎活性的乌药烷型二聚倍半萜sarcglabralides A–C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还涉及含有作为活性药物成分的sarcglabralides A–C的药物组合物,以及sarcglabralides A–C的制药用途。本发明的乌药烷型二聚倍半萜sarcglabralides A–C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可以用于治疗炎性疾病。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化学和药物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三个具有抗炎活性的乌药烷型二聚倍半萜sarcglabralides A–C,含有其中任一种或两种或三种组合的药物组合物,还涉及化合物sarcglabralides A–C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制备用于抗炎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内源性或外源性刺激所做出的一种主动防御反应。正常生理条件下,适度可控的炎症可帮助机体清除和修复损伤。在病理条件下,不可控和过度的炎症又会导致组织和器官的损伤。长期持续的慢性炎症对人体健康有许多危害,如:诱导癌症的发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炎症、EB病毒感染性炎症、肝炎病毒炎症分别与胃癌、鼻咽癌和肝癌相关;危及心血管健康—血管中脂肪斑块引发的慢性炎症能形成血栓最终导致肺动脉高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和心脏病等;诱发阿尔茨海默氏症—随着年龄增大,炎症反应导致免疫系统的调控机制发生紊乱,增加早老年痴呆的发生;此外,长期过度的炎症反应还能引起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帕金森氏病、黄斑变性和骨关节炎等。随着城镇化、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炎性疾病已成为影响全球人群健康的重要威胁之一,正在全球范围蔓延并且已演变成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炎症反应涉及到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如受损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及血小板活化因子的释放,炎症因子(IL-1、 IL-6、TNF-α、组胺、5-羟色胺)的释放等,这些生理病理变化组成了炎症反应网络。NO(一氧化氮)在炎症反应中起到关键调节作用,尤其是在炎症反应的发生和信号传导方面。NO是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L-精氨酸生成后,作用到自生细胞,或扩散到邻近细胞,结合到其目的受体(转录因子、蛋白激酶等),从而发挥一系列调节作用。在免疫性炎症进程中,体内NO在高浓度状态下,能激活NF-κB,诱导促炎症细胞因子TNF-α、 IL-1β等的产生,IL-1和TNF-α的产生又能激活i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的NO,使细胞因子的分泌以及其NO自生表达得以持续,使炎症反应更持久,更剧烈。故在炎症反应中抑制NO的生成能使炎症症状得到改善。

目前,炎症的治疗主要为甾体类(糖皮质激素类:如地塞米松、强的松、氢化可的松等)和非甾体类(NSAIDS: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等)化学合成药,它们都具有多种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心脏毒性、肝毒性、肾毒性和免疫功能障碍等。因此,继续寻找新的抗炎先导化合物,研究开发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的抗炎药物,是必要且迫切的。

天然产物在自然界中经过长期而漫长的进化过程,其化学结构的新颖性和生物活性的多样性是药物研发的重要资源之一,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具有抗炎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有着巨大的潜力。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三个新的乌药烷型二聚倍半萜天然产物,即化合物sarcglabralide A、sarcglabralide B和sarcglabralide C,以及该三个化合物作为活性成分在制备治疗抗炎药物中的应用,为炎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疗效好、副作用小的天然产物。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在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乌药烷型二聚倍半萜,即化合物 sarcglabralides A、B和C,其分别具有下述式I、Ⅱ和Ⅲ所示的结构式: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868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