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氯挥发性有机物催化净化用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475780.1 | 申请日: | 2021-12-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290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1 |
| 发明(设计)人: | 陈贡;戴启广;王幸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J23/656 | 分类号: | B01J23/656;B01J27/045;F23G7/07 |
| 代理公司: | 上海顺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203 | 代理人: | 李鸿儒 |
| 地址: | 2002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挥发性 有机物 催化 净化 催化剂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氯挥发性有机物催化净化用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锰前驱体与锆元素前驱体、钛元素前驱体、锡元素前驱体中的至少一种溶于去离子水中配成溶液,加入硝酸调节pH至1.5~3,室温下搅拌10~60min;回流反应,经过洗涤、过滤、干燥,焙烧,得到混合氧化物;将上述混合氧化物、第一组分贵金属前驱体水溶液、第二组分前驱体水溶液通过过量浸渍法进行表面修饰改性,干燥,焙烧,得到所述含氯挥发性有机物催化净化用催化剂;本发明的含氯挥发性有机物催化净化用催化剂,催化性能优异,具有高活性、高热稳定、高化学稳定性、高选择性以及广谱性,在实际工业废气净化治理应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催化燃烧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氯挥发性有机物催化净化用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含氯挥发性有机物废气(CVOCs)是挥发性有机物的一种,一般可分为含氯脂肪烃类化合物以及含氯芳香烃类两大类别。前者主要包括二氯甲烷、二氯乙烷、三氯乙烯等;后者主要包括氯苯、二氯苯等。含氯挥发性有机物废气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和性能优良的溶剂,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但是这类化合物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在环境中不易降解,因而会引发大气、水土污染,并能造成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光化学烟雾等后果。不仅如此,其对人体的毒性也不容小觑,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三致”效应,危害严重。联合国环境项目国际条约中有12个列为首位的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都是含氯的有机化合物。因此,含氯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降解处理已成为环境治理和绿色化学的重要课题。
工业上,含氯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治理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物理方法,包括吸附法、冷凝法、膜分离法等方法;第二类方法是化学方法,包括直接燃烧法、光催化降解法、生物降解法、催化燃烧法等方法。根据经济性、有效性的原则,催化燃烧法是最优选的含氯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处理方法。然而,含氯的反应中间体之间容易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剧毒的多氯代物,同时产生的氯物种与催化剂表面反应,使催化剂活性组分发生不可逆的中毒,同时催化剂自身的高温耐受性也会限制其用途。因此,开发具有高活性、高稳定性、低副产物选择性且有优异的抗氯中毒、抗高温能力以及抗水性的催化燃烧催化剂对于含氯挥发性有机物降解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含氯挥发性有机物催化净化用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含氯挥发性有机物催化净化用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锰前驱体与锆元素前驱体、钛元素前驱体、锡元素前驱体中的至少一种溶于去离子水中配成浓度为0.1~10mol/L的溶液,所述锰前驱体与锆元素前驱体、钛元素前驱体、锡元素前驱体中的至少一种的摩尔比为(1~20):1,加入硝酸调节pH至1.5~3,室温下搅拌10~60min;温度为70~170℃的条件下回流反应4~48h,经过洗涤、过滤、干燥,温度为300~450℃的条件下焙烧3~5h,焙烧的升温速率为0.5~5℃/min,得到混合氧化物;
将上述混合氧化物、第一组分贵金属前驱体水溶液、第二组分前驱体水溶液通过过量浸渍法进行表面修饰改性,干燥(温度为100℃的条件下干燥10h),温度为300~450℃的条件下焙烧3~5h,焙烧的升温速率为0.5~5℃/min,得到所述含氯挥发性有机物催化净化用催化剂。
所述锰前驱体选自高锰酸钾、硝酸锰、乙酸锰、硫酸锰、氯化锰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锆元素前驱体选自硝酸锆、氧氯化锆、氯化锆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钛元素前驱体选自硫酸钛、钛酸异丙脂、氯化钛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锡元素前驱体选自硫酸锡、氯化锡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组分贵金属前驱体选自氯铂酸、氯化钯、氯化钌、硝酸铂、氯钯酸、硝酸钯、氯钌酸及其盐、氯金酸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7578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仿形装置、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及显示面板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外科下肢换药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