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测控子系统的非反向交叉眼干扰系统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439108.7 | 申请日: | 2021-1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141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 发明(设计)人: | 于明成;戴幻尧;李晃;李继锋;朱文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宇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S7/38 | 分类号: | G01S7/38 |
| 代理公司: | 洛阳市凯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2 | 代理人: | 霍炬 |
| 地址: | 225000 江苏省扬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测控 子系统 反向 交叉 干扰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雷达电子对抗技术领域,公开了具有测控子系统的非反向交叉眼干扰系统。该方法在非反向交叉眼干扰系统中增加了一个测控(测控)子系统,用于测量非反向交叉眼干扰系统传输信号的相位差和振幅比。将测量值与测控子系统中伪相位差和伪振幅比的目标值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结果监控非反向交叉眼干扰系统,使测量值保持在目标值范围之内,本发明的具有测控子系统的非反向交叉眼干扰系统,通过对非反向交叉眼干扰系统进行校准,可以得到伪相位差和伪振幅比,并以此作为测控子系统的目标值。随后,通过测控子系统测量非反向交叉眼干扰系统的发射信号,实现并控制了具有有效交叉眼干扰增益的非反向交叉眼干扰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雷达电子对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具有测控子系统的非反向交叉眼干扰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交叉眼干扰是一种对单脉冲雷达产生一个角度误差的电子攻击技术。现代雷达和导弹导引头通常使用单脉冲跟踪系统。交叉眼干扰是一种针对单脉冲跟踪系统的干扰技术。交叉眼干扰有两种类型:非反向交叉眼干扰(NRCJ)和反向交叉眼干扰(RCJ)。近年来,人们对交叉眼干扰系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为了解决交叉眼干扰有效角度范围过小的问题,还提出了一种圆形反向交叉眼方法和一种多源交叉眼方法,并分别降低了对振幅和相位匹配方面的要求。虽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交叉眼干扰的信号分析上,为交叉眼干扰系统的性能分析提供了相关信息,但对该系统的实施研究还有所欠缺,实用性比较差,反向结构不容易工程实现,存在很大技术难度。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具有测控子系统的非反向交叉眼干扰系统及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具有测控子系统的非反向交叉眼干扰系统,其特征是:包括:非反向交叉眼干扰系统和测控子系统,非反向交叉眼干扰系统设有接收雷达信号并发射干扰信号的天线、放大并过滤接收信号的中继器、将信号分成两个分量的分频器、移动信号相位的可变移相器和用于信号衰减的可变衰减器,测控子系统具有专门接收非反向交叉眼干扰系统所发送信号的天线和测控处理器,测控子系统通过测控处理器与非反向交叉眼干扰系统电性控制连接。
所述测控子系统将对非反向交叉眼干扰系统的可变移相器和可变衰减器进行监控。
所述在8.05GHz频率下的三个采样角处,非反向交叉眼干扰系统的交叉眼干扰增益在 0.28~116.87之间。
具有测控子系统的非反向交叉眼干扰系统,其步骤如下:
1、交叉眼干扰系统
在两种相干干扰下,单脉冲系统测量的跟踪指示角可表示为
其中,θi是单脉冲指示角,交叉眼增益Gc表示为
其中,a是相对振幅,φ是从两个相干干扰源的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如果令Gc≠0,处则会使雷达发生跟踪错误,从而产生干扰效果。
2、非反向交叉眼干扰系统
交叉眼干扰信号的相位差和振幅比,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必须保持在一个恒定值范围内才能有效。然而,将干扰信号的相位差和幅度比保持在某一特定范围内是一个挑战。因此,需要一种装置来测量、实时监测干扰信号的相位差和振幅比,并通过控制将这些数值保持在某一特定的范围之内。
非反向交叉眼干扰系统包括接收雷达信号并发射干扰信号的天线、放大并过滤接收信号的中继器、将信号分成两个分量的分频器、移动信号相位的可变移相器和用于信号衰减的可变衰减器。测控子系统包括接收非反向交叉眼干扰系统所发送信号的天线和测控处理器。测控处理器测量两个接收信号的相位差和振幅比,将其与存储的目标值(或期望值)进行比较,并对非反向交叉眼干扰系统进行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宇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扬州宇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391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