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河道底泥斗式取样器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37954.5 | 申请日: | 2021-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366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孙井梅;向阳;齐梓漩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08 | 分类号: | G01N1/08;G01N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5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河道 底泥斗式 取样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道底泥斗式取样器及其使用方法,取样器包括外管1、内管2、外管进样口3、内管进样口4、内管旋钮5、内管旋钮柄6、连接杆7、内管限位槽8、内管旋转限位板9、外管旋转限位板10、外管锥底11、外管受力板12。外管1和内管2嵌合,取样过程中底泥样品从外管进样口3、内管进样口4进入管中。内管上方内管旋钮5和内管旋钮柄6通过连接杆7与内管2连接,并可带动内管2旋转。通过内管旋转限位板9和外管旋转限位板10对内管旋转角度进行控制。通过外管锥底11和外管受力板12使取样器插入底泥,并通过外壁上的刻度确定取样深度。该取样器可以插入底泥内部进行取泥活动,对河道底泥不产生较大的扰动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特定深度底泥的获取。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水环境修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河道底泥斗式取样器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城市排水系统尤其是雨水管道中污染物随管道雨水冲刷而进入水体,在短期内给水体带来大量的污染负荷冲击,向河道水体输入严重的污染的同时对河道生态系统产生威胁。由此引发的河道水体返黑返臭现象逐渐成为城市内河的主要环境问题。底泥作为河道水体的重要部分,在较高浓度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部分未及时分解或难以降解的污染物逐渐沉积到底泥中,使底泥成为污染物的汇集场所。在受到扰动时,吸附在底泥上的污染物释放进入水体,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在底泥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底泥发酵,使底泥上覆进入水体也会导致水体黑臭现象的产生。因此,开展雨水管道污染物对河道底泥污染物的影响研究,对河道治理工作意义重大。
通常进行的河道底泥实验为底泥修复技术的探究,现行常见的底泥修复技术可分为两大类:异位修复技术和原位修复技术。异位修复技术发展较早,见效快,但是要实施异位修复首先需将底泥从水体中疏浚出来,容易破坏河底生态系统,使底泥的再悬浮导致水体的二次污染严重。污染底泥的原位修复技术是指在原位通过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来减少污染底泥的体积、降低污染物含量或者减弱污染物的毒性,以及控制污染物质释放的底泥处理技术。在进行底泥原位修复研究过程中,需要先搭建河道模拟系统进行实验室研究。同样在进行污染物对河道底泥污染的影响实验时也需要搭建河道模拟装置。河道模拟装置下层装填一定体积的河道底泥,上层注入一定量体积的上覆水模拟实际河道。实验时向河道模拟装置中投加污染物,研究雨水管道污染物对底泥中污染物组成的影响。在实验期间需要取河道模拟装置中底泥进行污染物测定,传统底泥取样方法是直接将简易的虹吸管插入到河道模拟系统中,然后利用虹吸作用将底泥取出。传统取样方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会取到较多底泥表面沉积物和大量底泥上覆水,在测定底泥间隙水等指标时会对测量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传统取样法无法对特定深度的底泥进行有效的获取,对于研究底泥中不同深度污染物组成,以及污染物在底泥中迁移传递过程带来不变。发明旨在发明一种河道模拟系统底泥取样器,主要解决传统底泥取样方法面临的两大问题:取到上覆水以及无法取到特定深度底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实验室搭建河道模拟装置进行污染物迁移转化实验研究时,需对河道底泥进行取样分析,且为解决取到上覆水以及无法取到特定深度底泥的问题而设计的一款取样器,该取样器简单便捷易操作。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河道底泥斗式取样器,包括外管1、内管2、外管进样口3、内管进样口4、内管旋钮5、内管旋钮柄6、连接杆7、内管限位槽8、内管旋转限位板9、外管旋转限位板10、外管锥底11、外管受力板12;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外管1与内管2均为空心圆柱体,内管2通过内管限位槽8与外管1紧密嵌套;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外管进样口3和内管进样口4形状一致,内管进样口4尺寸略大于外管进样口3;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内管旋钮5与内管旋钮柄6通过连接杆7与内管2连接,通过旋动内管旋钮5可带动内管2在内管限位槽8内转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内管旋转限位板9位于连接杆7上可随内管2转动,外管旋转限位板10固定在外管1内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3795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