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升浅埋隧道正上方土体承载力的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425466.2 | 申请日: | 2021-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865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2 |
发明(设计)人: | 唐亮;龚英杰;唐文冲;张艺帆;陈宏伟;凌贤长;孔祥勋;毛小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D17/02 | 分类号: | E02D17/02;E02D17/04;E02D5/0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龙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3206 | 代理人: | 高媛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升 隧道 上方 承载力 施工 方法 | ||
一种提升浅埋隧道正上方土体承载力的施工方法,属于隧道施工建造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对倾斜自承式钢板桩基坑支护结构进行施工,并对其中的土体进行开挖清理,至露出既有浅埋隧道的整体结构;在既有浅埋隧道下方的土体内进行混合加固地梁结构的施工,在既有浅埋隧道的外部建设加强结构,将土体回填入倾斜自承式钢板桩基坑支护结构之间,拔除倾斜自承式钢板桩基坑支护结构,恢复场地。本发明节省材料和劳力,经济施工,缩短了工期;减少了放坡宽度,节约了施工场地,能在狭窄的施工场地进行施工;提升了钢板桩的防水性和支护刚度,不易变形;提升了既有浅埋隧道上方和下方的承载力,满足了城市未来发展规划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升浅埋隧道正上方土体承载力的施工方法,属于隧道施工建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基建的大力推进,城市用地被更加高效的利用起来,一些城市地下浅埋隧道的上方也会根据城市规划,充分利用,建造更多形式、功能更丰富的基础设施或建筑物。因此,对既有浅埋隧道的上部承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已开展数年,一些早期建造的浅埋隧道,初始设计并未考虑上部承载力,再加上经过多年使用后结构老化,其上部承载力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其上部土地资源无法进行再利用。
对于这种情况,有些规划选择直接拆除既有浅埋隧道,但一些既有浅埋隧道初始造价高昂,结构保存完好,直接拆除无疑浪费了其剩余价值。因此对于既有浅埋隧道上方承载能力的提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既有浅埋隧道一般都经过了长时间的使用,其周围随着时间的发展,通常会较为繁华,建筑物较多,施工场地也十分有限,这对于施工来说是一个挑战;其次,结构修建后,其地层周围应力场趋于稳定,在既有结构上施工产生的二次应力场与初始应力场叠加,以及如何在受力复杂的情况下保障结构自身和周边已有建筑的安全都成为了既有浅埋隧道上方承载能力提升施工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提升浅埋隧道正上方土体承载力的施工方法。
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提升浅埋隧道正上方土体承载力的施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对倾斜自承式钢板桩基坑支护结构进行施工;
S2:对S1所述倾斜自承式钢板桩基坑支护结构之间的土体进行开挖清理,至露出既有浅埋隧道的整体结构;
S3:在既有浅埋隧道下方的土体内进行混合加固地梁结构的施工;
S4:在既有浅埋隧道的外部建设加强结构;
S5:将土体回填入倾斜自承式钢板桩基坑支护结构之间;
S6:拔除倾斜自承式钢板桩基坑支护结构,恢复场地,完成既有浅埋隧道正上方区域承载能力提升工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在场地允许的情况下,利用土的自支承能力,采用具有一定斜度的钢板桩对开挖基坑进行支护,与竖直支护相比,可以减少锚杆的使用,节省材料和劳力,经济施工,并且可以缩短工期;与普通放坡相比,减少了放坡宽度,节约了施工场地,能在更狭窄的施工场地进行施工;
2、本发明利用了带G型接口的工字型的钢板桩,其接口增长了水的渗流路径,提升了钢板桩的防水性;其工字型构造增大了截面惯性矩,提升了钢板桩的支护刚度,不易变形;
3、本发明采用了混凝土地梁与注浆加固土梁一一交替排列的既有浅埋隧道下方混合加固地梁结构,在不影响既有浅埋隧道结构的情况下显著提升了既有浅埋隧道下方地基承载力,为既有浅埋隧道上方改扩建工程进行创造了条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254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