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交通荷载下管廊非线性动力与环境介质耦合的测定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12333.1 | 申请日: | 2021-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394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谢忠球;张新胜;吴敬龙;胡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3 | 分类号: | G06F30/23;G06F30/13;E02D33/00;E02D29/00;G06F113/14;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重庆信必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86 | 代理人: | 刘会锋 |
地址: | 410004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交通 荷载 下管廊 非线性 动力 环境 介质 耦合 测定 方法 | ||
1.一种交通荷载下管廊非线性动力与环境介质耦合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通荷载下管廊非线性动力与环境介质耦合的测定方法包括:通过足尺模型试验、三维数值模型、理论研究,并结合现场试验验证,确定软土地基中典型预制管廊结构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明确交通荷载作用下软土-管廊系统能量传递过程,得到软土地基中预制管廊结构受力机理、变形、强度和刚度特征;构建交通荷载下软土地基中预制综合管廊动力响应特性分析模型,确定软土地基预制综合管廊结构的分析体系和计算方法,确定控制指标,进行交通荷载下软土地基中电力管廊非线性动力与环境介质耦合的评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交通荷载下管廊非线性动力与环境介质耦合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通荷载下管廊非线性动力与环境介质耦合的测定方法还包括:确定交通荷载下软土地基中预制综合管廊动力响应特性;确定交通荷载下软土地基中预制管廊系统能量传递及变形机制;确定交通荷载下软土地基中地下综合管廊分析体系和计算方法,进行交通荷载下软土地基中电力管廊非线性动力与环境介质耦合的评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交通荷载下管廊非线性动力与环境介质耦合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交通荷载下软土地基中预制综合管廊动力响应特性包括:基于大比例尺模型试验,确定预制综合管廊典型结构在交通荷载作用下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动力响应特性,分别从土层性质、车辆载重、车辆动荷载系数、管廊至车道距离和管廊覆土埋深方面,分析相关参数变化时典型预制拼装管廊结构纵向与横向受力、变形特性及其变化规律,确定其响应作用机理,建立交通荷载下软土地基中预制综合管廊动力响应特性分析模型及理论计算方法。
4.如权利要求2所述交通荷载下管廊非线性动力与环境介质耦合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交通荷载下软土地基中预制管廊系统能量传递及变形机制包括:在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基于能量原理,对软土-管廊非线性系统进行三维精细化建模分析,明确研究交通荷载作用下软土-管廊系统能量传递过程,确定软土地基中典型预制管廊结构受力变形模式包括管廊典型接头结构的损伤破坏机理。
5.如权利要求2所述交通荷载下管廊非线性动力与环境介质耦合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交通荷载下软土地基中地下综合管廊分析体系和计算方法包括:基于弹塑性理论、土-管廊相互作用,分析土压力、预制管廊结构内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精细化有限元模型数值仿真分析,确定软土地基中预制管廊结构变形、强度和刚度特征,建立软土地基预制综合管廊结构的分析体系、模型和计算方法,确定控制指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交通荷载下管廊非线性动力与环境介质耦合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通荷载下管廊非线性动力与环境介质耦合的测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通过对物理模型进行动力加载试验,分析模型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应力、位移、变形发展模式与破坏机理;
步骤二,确定软土地基条件下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的建模方法,建立地下综合管廊结构力学分析模型;通过三维动力弹塑性有限元分析,分析相关因素影响下软土地基中预制管廊在非对称交通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内力随时间的变化特性;
步骤三,对典型接缝进行精细化建模分析,系统研究典型接缝在非对称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分析管廊接头的损伤破坏机理、接缝破坏模式;
步骤四,建立实体模型,利用物理模拟分析实际交通荷载下预制装配式管廊典型结构的动力响应特征,全面反映实际交通荷载下软土地基中预制管廊三维空间的动力学特征,刻画管廊结构三维全空间中的受力变形特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交通荷载下管廊非线性动力与环境介质耦合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软土地基条件下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的建模方法包括土体本构模型的选取、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参数的确定、人工边界条件的建立、土-管廊相互作用的模拟以及交通荷载的输入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未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1233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陶瓷岩板弯曲性能的实验室预估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音视频处理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