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大规格高碳钢线材残余应力的生产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09482.2 | 申请日: | 2021-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827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5 |
发明(设计)人: | 周旭东;丁凯;祝建伟;王秉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1/18 | 分类号: | B21B1/18;B21B45/00;B21B45/02;C21D9/52 |
代理公司: | 兰州智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2201 | 代理人: | 张英荷 |
地址: | 7351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规格 高碳钢 线材 残余 应力 生产工艺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低大规格高碳钢线材残余应力的生产工艺,该方法是通过对工艺流程进行调整和优化并增加在线低温退火热处理环节,降低高碳钢线材盘条内应力。本发明在现有高碳钢线材的生产基础上,在不额外增加热处理装备的前提下,通过流程再造有效解决盘条头尾表面产生裂纹、开裂及冬季时效时间长等问题。简单易行,生产效率高,生产的大规格82B产品深加工过程中开卷及拉拔过程质量较好,有效保证了生产的连续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压力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低高碳钢线材残余应力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规的高速线材生产线高碳钢主要用于生产碳素结构钢丝、胎圈钢丝、钢丝绳、弹簧、钢芯绞线、预应力钢丝和钢钉等,因碳和合金的含量较高,尤其大规格的高碳钢在气温较低的季节生产时产品经热轧后的成品盘条残余应力较高在打包挤压、运输、装卸过程极易产生裂纹及断裂的质量问题,另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需等待较长的时效周期,影响后续客户的使用。
目前高碳钢线材的生产工艺中由于高碳钢合金及碳含量较高且规格大,受轧制道次多、轧制过程冷却及轧后冷却的影响,导致盘条应力较大,下线产品平均断面收缩率12%;打包挤压或装卸过程产生裂纹或断裂,其次脆性明显(心部马氏体脆性相),如图1-2所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大规格高碳钢线材残余应力的生产工艺,以解决气温较低的季节盘条头尾裂纹及冬季时效周期较长的问题。
本发明降低大规格高碳钢线材残余应力的生产工艺主要采取如下步骤:
(1)加热:将82B坯料加热至1120-1160℃,在炉时间控制在80-120min;82B坯料的规格为:150mm×150mm×12000mm。
(2)轧制:82B坯料经高压水除鳞、粗轧机组、中轧机组、预精轧机组、精轧机组、减定径机组完成轧制,吐丝后得到线材盘条;开轧温度1020-1050℃,终轧速度为32-34m/s,精轧机组入口温度控制900-930℃,减定径机组入口温度控制900-930℃,吐丝温度控制890-920℃。
为了降低轧制升温后急速冷却对盘条残余应力的影响,应降低高速轧制区机组入口温度、吐丝温度的温差;制定合理的加热温度、轧制速度及轧制温度,保证温差控制在≦30℃范围内。
(3)轧后风冷:吐丝后的线材盘条散卷进入斯泰尔摩风冷线进行冷却,通过调整风机开启数量、风机风量及辊道速度控制冷却速度,环境温度低于25℃时,相变完成前冷却速度控制为7-10℃/S,相变后控制冷却速度为≦2℃/S,相变后保温时间≧30S;环境温度≧25℃时,相变完成前冷却速度控制为7-10℃/S,相变后控制冷却速度为≦5℃/S。
盘条残余应力的释放与时间和温度成正比关系,具体体现在盘条的断面收缩率,残余应力释放的越充分其断面收缩率越高,故要求盘条在风冷线快冷完成相变后进行低温退火释放应力同时为共析转变提供动力学上的条件,促进偏析区的珠光体组织转变,减少不完全共析转变造成的心部马氏体的产生,故环境温度较低时风冷线工艺要求完成相变后关闭风冷线保温罩并逐步降低辊道速度,保温时间≧30S。
(4)集卷:集卷温度控制为490-520℃,集卷后线材在运输线上保持低温退火状态且不小于30分钟,然后进行头尾修剪,修剪后保持盘条头尾不松散,打包后得到成品碳钢线材盘条。
本发明专利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降低高碳钢线材残余应力的生产工艺,通过优化加热及轧制过程温度,轧后空冷采用非传统的快冷及缓冷相结合的热处理工艺,快冷完成相变后进行低温退火释放应力,使得生产的高碳钢产品在常规打包挤压、运输、装卸过程产生裂纹及断裂的质量问题及时效周期得到了有效改善,为后续深加工用户的稳定生产提供了质量基础。
2、本发明能保证生产连续性和产品质量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094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