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RFID射频识别测温智能电力电缆及电缆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89252.4 | 申请日: | 2021-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212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1 |
发明(设计)人: | 李成钢;张建国;陶加贵;郑建华;高正平;丁扬;陈广;汪伦;蔡云峰;刘伟;储昭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B13/34 | 分类号: | H01B13/34;H01B13/24;H01B13/14;H01B13/00;H01B9/02;H01B7/36;H01B7/17;H01B7/02;H01B7/00;G06K19/02;G06K17/00;G01K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杨雪 |
地址: | 21002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rfid 射频 识别 测温 智能 电力电缆 电缆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电力电缆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复合RFID射频识别测温智能电力电缆及电缆制造方法,该电缆包括缆芯、若干个RFID射频识别测温电子标签以及护套结构,所述护套结构包括外护套层,所述外护套层套设于所述缆芯的外周,若干个所述RFID射频识别测温电子标签均设置于所述缆芯与所述外护套层之间,若干个所述RFID射频识别测温电子标签沿所述电缆的轴向间隔排列。本发明的RFID射频识别测温电子标签能够实时检测电缆的温度,满足监控预警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RFID射频识别测温智能电力电缆及电缆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人们对电能的需求。在电力电缆运行中通过传统的电热偶局部点测温技术无法满足实时监控的需求,而通过在线测温技术进行分析,可以有效提升线路运行温度测量质量,有利于电力系统优化建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RFID射频识别测温智能电力电缆及电缆制造方法,能够对电缆的运行进行实时监控。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复合RFID射频识别测温智能电力电缆,包括缆芯、若干个RFID射频识别测温电子标签以及护套结构,所述护套结构包括外护套层,所述外护套层套设于所述缆芯的外周,若干个所述RFID射频识别测温电子标签均设置于所述缆芯与所述外护套层之间,若干个所述RFID射频识别测温电子标签沿所述电缆的轴向间隔排列。
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RFID射频识别测温电子标签为条形片状结构。
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相邻的两个所述RFID射频识别测温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为1m。
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缆芯包括填充材料以及若干根线芯,若干根所述线芯相互绞合,所述填充材料填充于所述线芯与所述护套结构之间。
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线芯设置为三根。
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线芯包括导体和导体屏蔽层,所述导体屏蔽层套设于所述导体的外周。
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体为铜导体,所述铜导体由若干根裸铜单丝绞合制成;或,所述导体为铝导体;所述铝导体由若干根裸铝单丝绞合制成。
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每根所述裸铜单丝的直径范围是2.21mm至3.50mm,所述铜导体的直径范围为6.0mm至34.1mm;
每根所述裸铝单丝的直径范围是2.16mm至4.30mm,所述铝导体的直径范围为6.0mm至34.0mm。
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当所述导体为所述铝导体时,若所述铝导体的横截面在70mm2及以下时,则所述缆芯的节径比为22至28,若所述铝导体的横截面大于70mm2,则所述缆芯的节径比为25至35;
当所述导体为所述铜导体时,则所述缆芯的节径比为25至35。
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线芯还包括绝缘层和绝缘屏蔽层,所述绝缘层套设于所述导体屏蔽层的外周,所述绝缘屏蔽层套设于所述绝缘层的外周。
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体屏蔽层的厚度为0.8mm,所述绝缘屏蔽层的厚度为1.0mm。
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体屏蔽层和所述绝缘屏蔽层均由环保型过氧化物交联型半导电屏蔽料挤包制成。
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环保型过氧化物交联型半导电屏蔽料包括聚烯烃基料、导电炭黑、抗氧化物以及抗铜剂。
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线芯还包括金属屏蔽层,所述金属屏蔽层套设于所述绝缘屏蔽层的外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8925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