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上嵌岩桩灌浆护筒结构及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386241.0 | 申请日: | 2021-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328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8 |
发明(设计)人: | 何奔;吕娜;潘生贵;陈法波;曾旭明;王刚;高鹏;石锐龙;吕君;吴新云;陈少峰;郑有强;郑伟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勘测设计院(福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66 | 分类号: | E02D5/66;E02D15/08;E02D15/04;E02D5/38 |
代理公司: | 北京易捷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3 | 代理人: | 陈秀琴 |
地址: | 310014***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上 嵌岩桩 灌浆 结构 施工 方法 | ||
1.一种海上嵌岩桩灌浆护筒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海上嵌岩桩灌浆护筒结构,其包括:灌浆护筒本体(1),所述灌浆护筒本体(1)为上下两端为开口的圆柱筒形,所述灌浆护筒本体(1)上设有一条0°到180°的基准参考线,所述灌浆护筒本体(1)的外壁以基准参考线为起点在45°和225°位置处沿着灌浆护筒本体(1)的外壁分别布设两道竖向的灌浆管线(2),灌浆管线(2)从灌浆护筒本体(1)的顶部一直布设至灌浆护筒本体(1)的底部,所述灌浆护筒本体(1)的中下部设有第一环向灌浆槽钢(4)和第二环向灌浆槽钢(5),所述第一环向灌浆槽钢(4)和第二环向灌浆槽钢(5)分别与灌浆管线(2)相连通;所述第一环向灌浆槽钢(4)和第二环向灌浆槽钢(5)顶部,均匀布设开孔(8),作为出浆口;
该海上嵌岩桩灌浆护筒结构的施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进行定位,在海平面上,先将灌浆护筒沉放至海平面并对其调平后,将嵌岩钻机(15)沉放至灌浆护筒底部;
步骤二:嵌岩钻机(15)在灌浆护筒的底部,在对海床上的土层和岩层中进行持续钻进,在钻进过程中,随着钻进深度的加深,灌浆护筒跟进下沉;钻孔至设计底标高,灌浆护筒也下沉至设计底标高,后取出嵌岩钻机(15);
步骤三:将钢管桩(16)沉放至灌浆护筒内,并对其调平后进行临时固定;安排水下潜水员,通过圆管灌浆接头(7),安装连接上部的灌浆管线;
步骤四:利用布设在灌浆护筒外壁的灌浆管线(2)对钢管桩(16)与岩石层、土层之间的环形空间进行灌浆,对灌浆护筒进行边提边灌,直至灌至泥面位置,移除灌浆护筒,进行循环利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上嵌岩桩灌浆护筒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浆护筒本体(1)的顶部设有开槽(6),所述开槽(6)位于灌浆管线(2)的接口区域,所述灌浆管线(2)的顶部设有圆管灌浆接头(7),所述圆管灌浆接头(7)位于开槽(6)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上嵌岩桩灌浆护筒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浆护筒本体(1)的外壁以基准参考线为起点在135°和315°位置处沿着灌浆护筒本体(1)的外壁分别布设两道竖向的备用灌浆管线(14),所述第一环向灌浆槽钢(4)和第二环向灌浆槽钢(5)分别与备用灌浆管线(14)相连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上嵌岩桩灌浆护筒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浆护筒本体(1)的顶部以基准参考线为起点在25°、115°、205°和295°位置上分别设有起吊点(9)。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海上嵌岩桩灌浆护筒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起吊点(9)处开设有安装槽,在安装槽内设置圆钢吊把(1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上嵌岩桩灌浆护筒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浆护筒本体(1)的外壁以基准参考线为起点在0°、90°、180°和270°位置处沿着灌浆护筒本体(1)的外壁分别布设有竖向加强板(11),竖向加强板(11)从灌浆护筒本体(1)的顶部一直布设至灌浆护筒本体(1)的底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上嵌岩桩灌浆护筒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浆护筒本体(1)的外壁顶部和中上部分别设有环向加强筋(12),两道的环向加强筋(12)之间设有竖向加强筋(13),竖向加强筋(13)与灌浆护筒本体(1)的外壁相连接,位于上道的环向加强筋(12)沿着灌浆护筒本体(1)的顶部环形布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上嵌岩桩灌浆护筒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灌浆管线(2)与第一环向灌浆槽钢(4)和第二环向灌浆槽钢(5)相交位置,设置漏浆开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上嵌岩桩灌浆护筒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浆护筒本体(1)的壁厚为30~7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勘测设计院(福建)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勘测设计院(福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8624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