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路冗余供电自切及恢复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2111382675.3 | 申请日: | 2021-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698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6 |
发明(设计)人: | 胡庚;解彦强;陈欢;徐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J9/06 | 分类号: | H02J9/06;H03K17/16;H03K17/687;H01H9/54 |
代理公司: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11011 | 代理人: | 刘瑞东 |
地址: | 10085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冗余 供电 恢复 电路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路冗余供电自切及恢复电路,属于供电切换控制领域。本发明包括:输入EMI滤波电路、理想二级管或门控制电路、“光MOS+磁保持”继电器控制电路和“P沟道MOS并联”切换主电路。输入EMI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与理想二级管或门控制电路的输入端和“光MOS+磁保持”继电器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理想二级管或门控制电路的其中一支路输出端与“P沟道MOS并联”切换主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理想二级管或门控制电路的另外一支路输出端与“P沟道MOS并联”切换主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光MOS+磁保持”继电器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P沟道MOS并联”切换主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本发明具有线路压降及热功耗小、体积小、EMI电磁干扰小及抗振动应力强及控制可靠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供电切换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路冗余供电自切及恢复电路。
背景技术
弹上及星载设备供电通常包括弹上电池供电及地面供电,地面测试试验时通常采用地面电源或弹上电池供电,悬浮飞行试验时采用弹上电池供电,因此设计一种双路冗余供电及切换电路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多路供电切换电路多采用整流二极管隔离供电、辅助供电控制和大功率电磁继电器切换的方式,此电路中整流二极管的线路压降及发热功耗较大,大功率电磁继电器体积大、电磁干扰大、抗随机振动应力差,而且不能实现自主切换及恢复功能。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双路冗余供电自切及恢复电路,以解决传统供电切换电路方案中的线路压降大、发热功耗大、电磁干扰大、不能自主切换及恢复等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双路冗余供电自切及恢复电路,该电路包括输入EMI滤波电路、理想二级管或门控制电路、“光MOS+磁保持”继电器控制电路、“P沟道MOS并联”切换主电路,输入EMI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与理想二级管或门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理想二级管或门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其中一路与“P沟道MOS并联”切换主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另外一路与“P沟道MOS并联”切换主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光MOS+磁保持”继电器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输入EMI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光MOS+磁保持”继电器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P沟道MOS并联”切换主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地,输入EMI滤波电路包括:共模电感L1,共模电感L3,差模电感L2,差模电感L4,差模电容C1,差模电容C2,差模电容C5,差模电容C6,共模电容C3,共模电容C4,共模电容C7和共模电容C8。
进一步地,输入EMI滤波电路中,在第一条支路中,共模电感L1的输入正端与输入高端Va1连接,差模电容C1的一端与输入高端Va1连接,差模电容C1的另一端与共模电感L1的输入负端连接,共模电感L1的输出正端分别与差模电感L2的一端、差模电容C2的一端连接,差模电容C2的另一端与共模电感L1的输出负端连接,差模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与共模电容C3的一端、输出高端Vb1连接,共模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与机壳地、共模电容C4的一端连接,共模电容C4的另一端与共模电感L1的输出负端连接;在第二条之路中,共模电感L3的输入正端与输入高端Va2连接,差模电容C5的一端与输入高端Va2连接,差模电容C5的另一端与共模电感L3的输入负端连接,共模电感L3的输出正端分别与差模电感L4的一端、差模电容C6的一端连接,差模电容C6的另一端与共模电感L3的输出负端连接,差模电感L4的另一端分别与共模电容C7的一端、输出高端Vb2连接,共模电容C7的另一端分别与机壳地、共模电容C8的一端连接,共模电容C8的另一端与共模电感L3的输出负端连接;共模电感L1的输出负端与共模电感L3的输出负端连接。
进一步地,理想二极管或门控制电路包括:理想二极管控制器U1,理想二级管控制器U2,N沟道场效应管S1,N沟道场效应管S2,N沟道场效应管S3,N沟道场效应管S4,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D1,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D2,栅极驱动电阻R1,栅极驱动电阻R2,栅极驱动电阻R4,栅极驱动电阻R5,限流电阻R3,限流电阻R6,滤波电容C9和滤波电容C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未经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8267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