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透水稳定性的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40028.6 | 申请日: | 2021-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294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4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文;明威;吴长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迪飞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8 | 分类号: | C04B28/08;C04B24/26;C04B18/12;C04B18/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2200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透水 稳定性 混凝土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高透水稳定性的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主要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水1‑1.5份,水泥3‑4.5份,增强剂0.8‑1.2份,碎石15‑30份,所述原料中还包括有重量份数为(0.6‑1.8)的外掺料,外掺料为粉煤灰和矿粉的混合物,高透水稳定性的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水泥、增强剂和碎石倒入投入混凝土搅拌机械中进行搅拌,搅拌时按照物料的规定比例将物料投入搅拌机中;将规定配比的水倒入混凝土搅拌机械中进行搅拌15‑20分钟;将搅拌均匀的混凝土从混凝土搅拌机械中倒出并使用,本申请具有提升透水混凝土的综合性能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混凝土生产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透水稳定性的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建筑垃圾的产生量剧增,据统计,我国每10000m2建筑会产生建筑废弃物500~600t,但建筑废弃物的利用率却不足5%,大量堆积的建筑垃圾侵占土地、污染地下水,给环境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因此,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迫在眉睫。与此同时,为解决城市热岛效应和雨季“看海”等难题,“海绵城市”成为近期城市建设的热点。透水混凝土内部具有大量的连通孔隙,具有透水、透气、吸声、降噪等特点,对缓解城市热效应、改善地表生态环境、排水透水等方面有显著效果。因此,利用建筑垃圾配制透水混凝土,具有一举两得的效果。
由于透水混凝土内部连通孔隙的存在,常规搅拌和成型方式对透水混凝土强度和透水性能影响较大;同时,透水混凝土的设计孔隙率、水胶比、骨料粒径等均会影响透水混凝土的强度、透水系数等,且相互影响和制约。
发明专利内容
为了提升透水混凝土的综合性能,本发明专利提供一种高透水稳定性的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高透水稳定性的混凝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高透水稳定性的混凝土,主要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水1-1.5份,水泥3-4.5份,增强剂0.8-1.2份,碎石15-30份,所述原料中还包括有重量份数为(0.6-1.8)的外掺料,外掺料为粉煤灰和矿粉的混合物。
通过采用以上技术方案,通过在原料中掺入外掺料,外掺料的原料为粉煤灰和矿粉,粉煤灰为火电厂燃煤烟尘收集物,矿渣为高炉炼铁得到的以硅铝酸钙为主的熔融物,具有较高的潜在活性,外掺料经磨细后等量取代部分水泥掺入混凝土中,由于火山灰效应,有效减少了CH晶体在界面区的富集,改善了集料与水泥浆体的界面薄弱区,外掺料加入混凝土中改善了混凝土结晶中的数量、尺寸和空间分布排列状况,从而有利于界面粘接强度的提升,进而使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升,具有提升混凝土的综合性能的效果。
优选的,增强剂为固含量为百分之三十的EVA乳液。
通过采用以上技术方案,通过在混凝土原料中加入EVA乳液,从而使EVA乳液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阻止水泥砂浆从碎石表面滴落流淌,且能均匀分布碎石之间的表面空隙,改善水泥砂浆易沉于底部的情况,在加压成型后,部分水泥砂浆沉积于底部,封堵了透水性的连通空隙,从而使透水系数变小。
优选的,碎石为粒径范围为2.4-4.75毫米的骨料与粒径范围为4.75-9.5毫米的骨料混合制成。
通过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当使用小粒径骨料时,混凝土的填充较密实,强度较高,但透水性差,水泥用料多,当使用大粒径骨料时,透水性高,强度较低,通过使用双粒级骨料掺配,使混凝土能够具有较好的透水性和强度。
优选的,碎石为粒径范围为4.75-9.5毫米的骨料与粒径范围为9.6-13.2毫米的骨料混合制成,从而提升骨料之间的嵌锁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迪飞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未经湖北迪飞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400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