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沉桩装置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337197.4 | 申请日: | 2021-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441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3 |
发明(设计)人: | 于秀霞;刘俊伟;凌贤长;苏雷;李华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7/06 | 分类号: | E02D7/06;E02D7/14;E02D13/04;H02K7/06;H02K7/10;H02K7/116 |
代理公司: | 青岛汇智海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335 | 代理人: | 陈磊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置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沉桩装置技术领域的一种沉桩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基座,所述基座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基座顶部连接有用于对桩柱进行竖直定位的定位机构,所述基座顶部连接有用于侧壁夹持桩柱进行的夹持机构;本发明通过在每次需要将桩柱沉入底面时,先利用定位机构将桩柱夹持竖直状态,然后,在配合夹持机构、转动机构和锤击机构,夹持机构将长度较长的桩柱进行侧面夹持,转动机构通过夹持机构带动桩柱不停转动,锤击机构跟随转动机构一同进行转动,并不断锤击夹持机构,使桩柱不断旋转被从侧面进行锤击,竖直沉入底面,避免桩柱的偏移,使得桩柱的沉入更加地顺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沉桩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沉桩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高楼大厦林立而起,深基坑的应用亦呈现出井喷态势。然而传统基坑支护施工工艺在成墙深度、均匀度、连续性,表面平整度、厚度以及墙体刚度、止水性等方面都已不能满足工程超大面积一级深基坑设计要求。为顺应建设工程大潮,冲破深基坑施工瓶颈,引入并不断完善TRD工法已迫在眉睫,其中采用高强支护管桩代替型钢便是深基坑施工的一大革新。
现有技术中在利用锤击法沉桩时,由于桩柱较长,在锤击其顶部时,容易出现偏斜沉降的问题,当锤击点不能正好锤击桩柱的中心位置时,由于桩柱的长度较长,使得桩柱受到的倾斜力度也就越剧烈,容易对辅助定位机构造成损坏,导致桩柱出现偏斜,并且仅仅利用锤击作业,容易导致桩柱受力过大而崩裂,不利于沉桩作业。
基于此,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沉桩装置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沉桩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了现有技术中在利用锤击法沉桩时,由于桩柱较长,在锤击其顶部时,容易出现偏斜沉降的问题,当锤击点不能正好锤击桩柱的中心位置时,由于桩柱的长度较长,使得桩柱受到的倾斜力度也就越剧烈,容易对辅助定位机构造成损坏,导致桩柱的出现偏斜,不利于沉桩作业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沉桩装置,包括基座,所述基座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基座顶部连接有用于对桩柱进行竖直定位的定位机构,所述基座顶部连接有用于侧壁夹持桩柱的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外侧设有用于带动其转动的转动机构,所述夹持机构顶部设有用于在夹持机构夹持,转动机构带动夹持机构转动的过程中向下不断锤击夹持机构的锤击机构;
所述夹持机构包括两个第一支撑板,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板均固定连接在基座的顶部,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板内侧连接有第一转环,所述第一转环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两个夹紧电缸,两个所述夹紧电缸的伸出端均固定连接有弧形夹紧板,两个所述弧形夹紧板用于将桩柱夹紧;
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固定连接在基座的顶部,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柱型齿轮,所述基座顶部固定连接有U型支撑架,所述柱型齿轮转动连接在U型支撑架和第一支撑板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一转环外表面为齿轮面,所述第一转环与柱型齿轮相啮合;
所述锤击机构包括两组第一连接板,每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内侧壁上,同水平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内端共同转动连接有转盘,底部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弧形引导板,两个所述弧形引导板之间存在间隔,顶部所述转盘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滑杆,所述第一转环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一滑杆底端贯穿下方的转盘和第二固定块并与第二固定块滑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一滑杆外表面上共同滑动连接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板中部开设有供桩柱通过的第二通孔,所述升降板底部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两个重力锤,所述重力锤位于第一转环的正上方用于锤击第一转环,所述弧形引导板用于引导升降板进行上下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理工大学,未经青岛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3719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