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连续造粒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37180.9 | 申请日: | 2021-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937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7 |
发明(设计)人: | 万立祥;杨庆锋;王光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润阳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20 | 分类号: | B01J2/20;B07B1/04;B07B1/46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雷娴 |
地址: | 313105 浙江省湖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 方法 | ||
一种连续造粒方法,应用一体式造粒装置连续造粒,应用工艺步骤如下:S1将一体造粒装置与螺杆挤出机出口连接安装完毕;S2启动一体式造粒装置,通过一体式造粒装置将物料依次进行切割、冷却、筛分处理;S3筛分合格的直接出料,筛分不合格进行回收处理。本发明基于改进的造粒设备,能实现连续造粒,而且造粒过程不易堵塞、造粒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造粒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续造粒方法。
背景技术
高分子材料也称为聚合物材料,是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体,再配有其他添加剂(助剂)所构成的材料。高分子材料按来源分为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其中合成高分子材料主要是指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三大合成材料,此外还包括胶黏剂、涂料以及各种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具有天然高分子材料所没有的或较为优越的性能——较小的密度、较高的力学、耐磨性、耐腐蚀性、电绝缘性等,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建设与人民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
大多数聚合物在制成最终产品之前,必须配合混炼,然后造粒,成为可销售的原料。目前市场上有许多不同的造粒设备,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冷切粒系统和模面热切粒系统。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切粒过程时间的安排。冷切粒系统,在加工过程的末了从已固化的聚合物切粒;而在模面热切粒系统中,当熔融状态聚合物从口模出现时即进行切粒,而在下游对粒料进行冷却。
例如申请号为CN 202110677389.3的文件公开了一种粉状化工产品连续造粒的工艺,包括螺杆挤出机、旋转滴落器、钢带冷却机:应用螺杆挤出机、旋转滴落器、钢带冷却机制造化工产品工艺步骤如下:S1将螺杆挤出机、旋转滴落器、钢带冷却机依次安装完毕后;S2首先启动钢带冷却机、旋转滴落器和螺杆挤出机,同时将螺杆挤出机的电加热或导热油加热启动并将加热温度设定在105-110℃之间;S3将粉状化工产品定量连续输送到螺杆挤出机的入料口,持续时间在50-60秒;粉料在螺杆挤出机内被加热熔化并通过出料口推送到旋转滴落器中;S4通过旋转滴落器将熔化后的化工产品滴落在钢带冷却机的环形上表面,由于表面张力作用形成半球状颗粒,环形钢带上的化工产品一边向一端移动,一边被位于钢带中间带有进出水管的喷水槽喷出的雾化水冷却固化,最终设在另一端上的刮刀铲下,直接进入包装。
虽然该装置可以连续生产半球状颗粒,但是该生产工艺中对旋转滴落器内需要高速旋转形成速率极高且稳定的气流,才能对熔融的聚合物切割,而且气流流径要保持得尽可能短,这对于旋转滴落器有极高的要求,设备成本高,不利于应用推广。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连续造粒方法,基于改进的造粒设备,能实现连续造粒,而且造粒过程不易堵塞、造粒效率高;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一体式造粒装置,可即时对经螺杆机挤出的条状聚合物进行快速切割、冷却并进行筛分,简化了造粒工序,减少了生产空间的占用,而且该造粒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造粒高效的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连续造粒方法,应用一体式造粒装置连续造粒,应用工艺步骤如下:S1将一体造粒装置与螺杆挤出机出口连接安装完毕;S2启动一体式造粒装置,通过一体式造粒装置将物料依次进行切割、冷却、筛分处理;S3筛分合格的直接出料,筛分不合格进行回收处理。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一体式造粒装置包括箱体、设置在所述箱体上端并用于与螺杆挤出机出口连接的进料口、设置在所述箱体下端并用于输送合格物料的出料口、设置在所述箱体下端并用于输送不合格物料的回收口、设置在所述箱体侧端上并用于使切割刀通过且位于所述进料口下端的切割轨道、以及倾斜设置在所述箱体内并位于所述回收口上端且最低端与所述出料口对接的冷却筛分单元。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冷却筛分单元包括倾斜设置在所述箱体内的固定架、设置在所述箱体内底面上并与所述固定架最低端铰接的安装柱、设置在所述箱体上并与所述固定架最高端连接的冷却管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冷却管件上的调节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润阳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润阳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3718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杀菌模组
- 下一篇:基于跨层的多维参数的5G网络带宽预测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