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总线通讯接口电路及增强总线通讯效果的通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324766.1 | 申请日: | 2021-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706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0 |
发明(设计)人: | 孙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裕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40 | 分类号: | H04L12/40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275 | 代理人: | 吴世华;尹一凡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浦东新区临***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总线 通讯 接口 电路 增强 效果 通信 方法 | ||
一种总线通讯接口电路及增强总线通讯效果的通信方法,该电路设置于通过总线交互数据的每一个外部设备中,包括连接在总线的上通讯接口A1和A2,以及与通讯接口A1相接的第一控制模块和与通讯接口A2相接的第二控制模块;第一和第二控制模块分别包括上拉辅助单元、NFET、控制单元和接收器;NFET的漏极接地,NFET的源极接通讯接口A1或A2;其中,控制单元输出第一脉冲控制信号gate_n至NFET的栅极,控制单元输出第二脉冲控制信号至上拉辅助单元,接收器的输入端连接在通讯接口A1或A2,上拉辅助单元的输出端接通讯接口A1或A2,接收器输出信号Rev,信号Rev为控制单元的输入接收级。因此,本发明能提高通讯成功率、数据传输准确率和总线的通讯速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总线通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总线通讯接口电路及增强总线通讯效果的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总线是系统各种设备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信干线,它是由导线组成的传输线束。异步时钟总线含数据总线和时钟总线,分别用来传输数据和时钟信号。
请参阅图1,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总线与外围设备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总线的两个通讯接口A1和A2需通过上拉电阻R1和电阻R2接电源VCC,并通过两个通讯接口A1和A2连接总线的外部设备U1、外部设备U2和外部设备U3。例如,I2C(Inter-Integrated Circuit)总线是用于连接微控制器及其外围设备的总线;SDA(串行数据线)和SCL(串行时钟线)都是双向I/O线,接口驱动为开漏输出,需通过上拉电阻接电源VCC。
外部设备U1、外部设备U2和外部设备U3有时候作为主机(主器件),有时候作为从机(从器件),主器件用于启动总线传送数据,并产生时钟以传送数据信息给其它的器件,此时任何被寻址的器件均被认为是从器件。在总线上主和从、发和收的关系不是恒定的,而取决于此时数据传送方向。如果主机要发送数据给从器件,则主机首先寻址从器件,然后主动发送数据至从器件,最后由主机终止数据传送。在这种情况下,主机中的控制器负责产生定时时钟和终止数据传送。
请参阅图2,图2所示为现有外部设备(例如图1中的U1、U2和U3)中通讯接口示意图。如图2所示,这些外部设备U1、外部设备U2和外部设备U3通过通讯接口A1和通讯接口A2连接总线,总线的通讯接口A1和通讯接口A2需通过上拉电阻R1和R2接电源VCC。
每个外部设备通常包含NFET、控制单元和接收器。其中,NFET的漏极接地,NFET的源极接通讯接口A,控制单元输出第一脉冲控制信号至NFET的栅极,接收器的输入端连接在通讯接口A1或通讯接口A2,信号Rev为接收器的输出信号,所述信号Rev为控制单元的输入接收级。
请参阅图3,图3所示为现有通讯接口电路的信号波形示意。如图3所示,当关闭端口NFET后,波形A有总线上的上拉电阻来实现高电平信号,而电阻和总线上的寄生电容,就会产生RC延时,所以波形A上升沿缓慢。然而,波形A信号上升沿缓慢,对于波形A上的接收级Rev就会接收到有单边延时的信号,当延时过大时有可能造成通讯错误。
也就是说,由于每个器件的总线接口都有一定的等效电容,当总线上扩展的设备达到一定数量时,总电容过大,RC延时过大,因而总线A上升沿缓慢导致接收信号延迟,就会造成了通讯错误。通讯速率越快,越容易造成通讯错误。
发明内容
为解决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总线通讯接口电路及增强总线通讯效果的通信方法,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总线通讯接口电路,设置于通过总线交互数据的每一个外部设备中其包括:
连接在所述总线的通讯接口A1和通讯接口A2,所述通讯接口A1和通讯接口A2分别通过上拉电阻R1和上拉电阻R2接电源VC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裕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裕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247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