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总镍测试包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324732.2 | 申请日: | 2021-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623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发明(设计)人: | 夏赟;陈鲁;梁霜霜;杜列斌;叶连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信捷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78 | 分类号: | G01N21/78;G01N21/01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岩跃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59 | 代理人: | 叶平 |
地址: | 315200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试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总镍测试包及制备方法,包括:预处理试剂包A,所述预处理试剂包A包括硫酸亚铁粉末、氧化亚铜粉末、还原剂和酸性pH调节剂;检测试剂包B,所述检测试剂包B为肟类化合物的碱性溶液;标准色阶C,所述标准色阶C为不同浓度的镍标准溶液依次与检测试剂包A和B反应后得到的体系,本发明所述的总镍测试包及制备方法具有检测准确度高、适用范围广,且操作简单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质监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总镍测试包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镍是人体必需的生命元素,在人体内含量极微,正常情况下,成人体内含镍约10mg,血液中正常浓度为0.11μgNi/ml,人体对镍的日需要量约为0.3mg。镍摄入过量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大量口服会出现呕吐、腹泻、急性胃肠炎和齿龈炎,长期接触镍会使头发变白,全身中毒,导致肺、肝、脑、心肌和肾等损害,并会诱发肺癌。
因此,国家对各类水体中镍的含量设置了一系列的标准,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规定污水中总镍排放限值为Ni≤1.0mg/L;《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中规定新建电镀企业和拥有电镀设施企业总镍排放限值为Ni≤0.5mg/L;在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环境承载力较弱,或环境容量较小、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发生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的地区总镍排放限值为Ni≤0.1mg/L。
为对水体中总镍含量进行检测,传统的总镍测定方法主要有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GB11910-89),水质32种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HJ776)、水质65种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J700)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在我们日常检测过程中存在户外检测难、检测费用高、实验条件苛刻、检测周期长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日本的株式会社共立理化学研究所、温州医科大学、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等开发了多种能够对水体中总镍含量进行快速检测的试剂盒或测试包,这类试剂盒或测试包具有体积小、便于携带、且不需要依赖大型检测仪器的优点,因此能够便捷的在户外进行快速检测,但经分析发现,现有总镍含量快速检测的试剂盒或测试包仍存在以下缺点:
第一,现有总镍含量快速检测的试剂盒或测试包主要是对水体中的无机镍离子进行检测,对于水体中处于络合态的有机镍离子检测能力差、准确度低,因此,适用范围十分受限,且准确率较低;
第二,现有总镍含量快速检测的试剂盒或检测包中通常包含多种检测试剂,操作时用户需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逐次按量加入特定的检测试剂,一旦操作出现失误,将可能直接导致当次检测的失败,因此,操作难度大、失误率高,最终将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和产品的有效利用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设计出一种总镍测试包及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总镍测试包检测准确度低、适用范围小,且操作难度大、失误率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总镍测试包,包括:
预处理试剂包A,所述预处理试剂包A包括硫酸亚铁粉末、氧化亚铜粉末、还原剂和酸性pH调节剂;
检测试剂包B,所述检测试剂包B为肟类化合物的碱性溶液;
标准色阶C,所述标准色阶C为不同浓度的镍标准溶液依次与检测试剂包A和B反应后得到的体系。
进一步的,按照重量份计,所述预处理试剂包A包括,10~30份的硫酸亚铁粉末,5~12份的氧化亚铜粉末,3~5份的还原剂以及8000~20000份浓度为8%的稀硫酸溶液。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试剂包B为含有0.2~0.3g/L的丁二酮肟,3~5g/L掩蔽剂,30~50mL/L乙二醇,余量为氨水-氯化铵缓冲溶液的混合物。
进一步的,所述总镍测试包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信捷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信捷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247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