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针对弓形虫棒状体蛋白5的纳米抗体及其编码序列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1294797.7 | 申请日: | 2021-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635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5 |
发明(设计)人: | 郑斌;丁豪杰;付益修;卓洵辉;孔庆明;陆绍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医学院 |
主分类号: | C07K16/20 | 分类号: | C07K16/20;C12N15/13;C12N15/70;C12N1/21;G01N33/569;C12R1/19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沈金龙 |
地址: | 310053***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针对 弓形虫 棒状体 蛋白 纳米 抗体 及其 编码 序列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弓形虫棒状体蛋白5的纳米抗体及其编码序列与应用,纳米抗体的VHH链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0所示。所述纳米抗体包括两条VHH链。本发明针对弓形虫棒状体蛋白5的纳米抗体由弓形虫棒状体蛋白5抗原免疫骆驼后制备棒状体蛋白5特异的纳米抗体库,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亲和力高的棒状体蛋白5特异的纳米抗体,具有高度水溶性和构象稳定性,且弓形虫棒状体蛋白5的纳米抗体能与弓形虫抗原特异性结合,可用于制备弓形虫检测试剂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针对弓形虫棒状体蛋白5的纳米抗体及其编码序列与应用。
背景技术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是由刚地弓形虫寄生人体导致的人兽共患机会性寄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免疫机能正常者感染弓形虫常呈自限性,无明显临床表现,多呈隐性感染状态。AIDS患者和肿瘤患者等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弓形虫常导致严重后果,主要表现为脑炎、视网膜脉络膜炎或精神异常等,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孕妇感染弓形虫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引起不良妊娠结局,或引起婴儿先天性弓形虫病。随着现代饮食习惯的改变和家养宠物的增多,我国弓形虫病的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弓形虫病的诊断方法主要分为病原学方法、免疫学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病原学检测所需时间长,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分子诊断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的优点,但分子诊断技术容易形成气溶胶污染,且难以去除,目前国内大多数实验室不能严格分区,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免疫学ELISA检测法具有简便易行、灵敏度高、易于标准化、自动化,是一种良好且应用最广的检测手段。但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弓形虫病检测试剂只有IgG和IgM抗体检测。仅抗体水平测定不能全面反映弓形虫感染情况,极可能造成一部分现症患者的漏诊。因此,亟需开发弓形虫抗原检测方法,联合弓形虫IgG和IgM抗体检测结果,达到判断病程。
弓形虫的棒状体蛋白5(rhoptry protein 5,ROP5)由前端的分泌器官棒状体分泌,定位于纳虫泡膜上与宿主细胞浆相互作用,使宿主细胞免疫应答因子发生失调。ROP5是一个重要的毒力因子,在小鼠模型中,敲除ROP5可导致弓形虫强毒株的毒力丧失。此外,研究表明ROP5作为弓形虫分泌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保护性和诊断价值。
骆驼科动物(羊驼、骆驼)和软骨鱼体内的一种天然缺失重链但仍然具有生物活性的特异性抗体称单域抗体,单域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VHH(纳米抗体)具有独立的抗原识别能力,具有体积小、溶解度高、特异性强以及可在细菌中大量表达等优点,纳米抗体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及药物开发等医学领域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本发明正是利用该技术,利用筛选得到的弓形虫ROP5抗原特异的纳米抗体,用于检测弓形虫感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针对弓形虫棒状体蛋白5的纳米抗体及其编码序列与应用,该弓形虫棒状体蛋白5的纳米抗体能与弓形虫抗原特异性结合,可用于制备弓形虫检测试剂盒。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弓形虫棒状体蛋白5的纳米抗体的VHH链,包括三个互补决定区CDR1、CDR2和CDR3,CDR1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5所示,CDR2的氨基酸序列如SEQID No.16所示,CDR3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7所示。
具体的,所示的VHH链,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0所示。
本发明又提供了一种针对弓形虫棒状体蛋白5的纳米抗体,包括两条所述的VHH链。
本发明又提供了编码如所述VHH链,或者编码所述纳米抗体的基因。
优选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5所示。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重组表达载体,包含所述的基因。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因工程细胞,由宿主细胞中导入所述的重组表达载体得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医学院,未经杭州医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9479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