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蓄电池传感器汽车可停车时长预测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78221.1 | 申请日: | 2021-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040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1 |
发明(设计)人: | 杨俱成;吴锐;肖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5 | 分类号: | G06F30/15;G06F30/27;G06N3/08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传感器 汽车 停车 预测 方法 系统 计算机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无蓄电池传感器汽车可停车时长预测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基于车辆启停、设防、解闭锁、开关门、远程控制、蓄电池传感器等信号数据,通过规则加算法,先实现带蓄电池传感器的汽车可停车时长预测,当该模型达到一定的准确率之后,再去掉蓄电池传感器相关的信号数据,如电流SOC等,使用神经网络训练车辆放电预测模型,从而在无需蓄电池传感器前提下实现预测汽车的可停车时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汽车可停车时长预测技术。
背景技术
蓄电池是汽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传统燃油车的蓄电池普遍都是铅酸电池,因为车辆本身软硬件,用户驾驶习惯或者车辆周边环境影响,导致用户熄火后的安全停车时长大大降低,最终用户无法启动发动机,造成用户抱怨,据国内领先的缺陷汽车产品信息收集平台车质网数据显示,2014年至今车辆蓄电池故障投诉总量已达4090宗,其中绝大部分为亏电问题。在相关投诉中,蓄电池亏电常常会导致车辆无法启动,如果没有搭线设备就只能原地等待救援,在用车过程中将会给消费者造成极大困扰。且这一趋势依然还在延续。从故障问题来看,反映蓄电池亏电问题的投诉最为集中,占比高达97%。现如今,蓄电池已不存在技术瓶颈,而大面积故障问题的出现,投诉中也出现另一类情况,就是车辆电气系统因设计、装配和车辆环境等原因,造成用户亏电。
现有技术的汽车蓄电池寿命预测主要通过规则和硬件装置实现,如公开号为CN111091632A 一种汽车蓄电池寿命预测方法和装置,该蓄电池寿命预测系统具体包括蓄电池、蓄电池传感器、车辆信息采集模块、网关、远程信息处理器和服务器;蓄电池传感器采集蓄电池的电池特性数据,将蓄电池的电池特性数据发送至网关;车辆信息采集模块采集车辆状态数据,将车辆状态数据发送至网关;网关根据电池特性数据确定SOH初始值,通过远程信息处理器将SOH初始值和车辆状态数据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根据SOH初始值和车辆状态数据计算SOH校正值,当判断该SOH校正值是否小于标定校正值时,向终端设备发送蓄电池更换提醒消息,以保证及时准确地提醒用户需要更换蓄电池,但是此类方法仅仅用于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寿命预测,主要用于提醒用户是否需要更换蓄电池,对车辆熄火后的安全停车时长并未涉及,还有一类发明是针对非车辆电池预测的算法,如公开号为CN107748936A基于遗传算法改进的BP神经网络蓄电池寿命预测算法,包括用遗传算法对BP神经网络进行优化;借鉴已有的蓄电池寿命预测思路,建立指标体系;将对应的指标数据作为训练样本,训练后的BP神经网络;用训练后的BP神经网络对蓄电池寿命进行预测。该技术将遗传算法和BP神经网络有机结合起来,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生物机制的全局搜索优化算法,利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和阀值,再利用误差反向传播方法找到其最优解,避免了陷入局部极值点的情况。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系统及方法,能在云端通过现有车辆运行数据,自动实现车辆停车后,预测出本次车辆的安全停车时长,降低对于用户车辆亏电问题的售后抱怨,还能主动为用户提供服务。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一种无蓄电池传感器汽车可停车时长预测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去掉蓄电池传感器相关的信号数据,使用神经网络训练车辆放电预测模型,从而在无需蓄电池传感器前提下实现预测汽车的可停车时长。
本发明公开的无蓄电池传感器汽车可停车时长预测方法,
步骤1)根据真实亏电且带蓄电池传感器相关数据的车辆数据集,训练车辆放电预测模型;
步骤2)用训练的车辆放电预测模型预测尚未亏电车辆的可能亏电时间,将可能亏电时间设置为该车辆的亏电标签数据;
步骤3)使用步骤1)真实亏电且带蓄电池传感器相关数据的车辆数据集和步骤2)预测出来的带亏电标签数据的车辆数据集,去掉车辆数据集中蓄电池传感器相关数据,再次训练获得无需蓄电池传感器相关数据的车辆放电预测模型。
进一步地,
步骤1)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782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